【松桃才俊展风采】畅游在田间地头的追梦人——记市管专家王思见

杨源 龙金 2022-05-14 18:22:41 松桃视界客户端

        今年58岁的王思见,他是松桃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自1984年工作以来,他把青春留给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三十八年来,田间地头就是他的办公室,他时刻把三农工作刻在心里落在实处。从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旱育浅植技术、稻田免耕稻草全覆盖栽培技术到马铃薯栽培技术、油菜、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王思见为松桃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曾多次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省农业丰收奖、市科技进步奖。他先后荣获全省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工作显著贡献农业科技人员、铜仁地委优秀共产党员、市管专家、县优秀共产党员、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松桃才俊展风采】畅游在田间地头的追梦人——记市管专家王思见

王思见(右二)与其他市管专家合影

【松桃才俊展风采】畅游在田间地头的追梦人——记市管专家王思见

荣誉证书


  “何时才能吃上一碗白米饭?”,小时候,一位同寨老人感慨的这句话,成了王思见一生的追求,当国家恢复高中考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农,谁知道,农业这个行业工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挺难,因为任何一项农业新技术的试验到推广,需要农户的支持配合和各乡镇不同地块的试验,更需要老天爷的恩赐。从农业技术员到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他尝遍了酸甜苦辣,从事业上失败的忧虑到如今成功的喜悦,一晃就是38年。临近退休,他仍兢兢业业地在农技推广第一线辛勤耕耘。

【松桃才俊展风采】畅游在田间地头的追梦人——记市管专家王思见

王思见指导水稻育秧技术


  积累经验,提升水平

  刚参加工作时,年轻的王思见在田间对工作都是满腔热情、一丝不苟,他深刻认识到培育优良品种、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此,他开始了漫长且艰辛的农业探索之路。他时刻不忘追求进步,一旦有学习或培训的机会就不会放过。通过不断的努力,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意识到光有理论还远远不够,要想把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科学技术,就要通过实践不断检验。于是,无论烈日炎炎、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他都到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寻找一条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路子。每天起早贪黑、汗流浃背、满身泥泞成了家常便饭,从来没有双休和节假日,也没请过公休假。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查阅各种资料,还不断学习新知识,边做边学边总结,做到了能把全县土地面积、海拔高度、气候特点和适宜种植作物了然于胸的地步。

【松桃才俊展风采】畅游在田间地头的追梦人——记市管专家王思见

王思见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技术推广,任劳任怨

  “远看像烧炭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农技站的。这是过去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刚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品种时,我们碰过很多壁,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们在一个村的一个小组做试点,到田间给农户发放种子,那时对于刚刚吃饱肚子的农民来说,新品种、新技术在没看到效果之前,是不会被接受的。把种子无偿地发放,农民很高兴,每亩只发一斤种子,农民就不乐意了,他们怀疑是骗人的,一帮技术人员在寨子里连续开了几个晚上的会,并拿出试验结果后,村民才勉强接受。那年,从浸种、催芽、播种、秧田管理、大田移栽、施肥、病虫防治等各个环节我们都全程跟踪,虽然辛苦,但在迎来丰收时看到了农民的笑脸,我们就觉得很欣慰,因为平时的付出有了回报。”

  “还有一次,在推广两段育秧时我们夜不能眠,首次推广的两段育秧,是在温室育秧后再寄栽到大田的,环节是选种、浸种、装盘、入室、升温、控温、防病、练苗、出室、寄栽。整个过程必须做到选种纯净、浸种均匀、装盘一致、控温精准、上下换盘、病害预防。特别是在控温上,破胸、出苗、长苗和练苗的温度不一样,温度高了要烧种,温度低了出不了苗,长期不出苗,同样要烂种,要知道,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坏了一批种,将一年无收成,那时还没有智能温室,几个技术人员从室外烧火到室内调温,一天24小时都要守在温室旁边,每一期温室育秧需要7天时间才能完成,当第一棚秧苗成功出棚,我们才能从布满血丝的眼中看到笑容。有一年寄栽时我们听到的还是怨言,甚至有的农户觉得一年要栽两次秧比较麻烦,就不愿栽了,于是,我们再深入村寨,做好思想工作。秋天来临,在收获的田间,农民还多打了两挑谷子,老百姓很感谢我们。”

  “推广玉米肥球育苗更加艰难,所谓肥球育苗,就是土和肥料按一定比例配好,均匀混合后,然后捏成直径5㎝大小的球状,球上打一小孔,用于放置玉米种,每球一粒,老百姓也是觉得太麻烦,都不愿做,我们也只好自己做。在玉米播种的季节,我们天天都在帮老百姓干,有的老百姓被带动起来了。”王思见激动地讲述着自己的工作经历。

  他从工作以来就在生产第一线和农民打成一片,对他来说基层农技人员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试验,必须要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只有从试验中得到准确的数据,才能科学指导生产。无论是播种、移栽、施肥、管水、病虫防治、收获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自己亲自做,观察都要严格记载,时间一到,不管盛夏酷署,还是数九寒天,他都要及时从田间把数据拿回来,耽误一次,等于一年试验白做,所有付出都没有结果。“成者,惠及千家万户,败后,损及千家万户。”因此,对待每一项农技推广工作他都是慎之又慎。

  “呕心泣血流大汗,功到迟早成效见。”就这样,在田间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一个个优良的农产品和科学的农业技术应运而生,农民掌握了农业技能,粮食产量得到了稳步增长,同时他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一到村,看到的都是满脸的热情,他还获得了一个统一的“师傅”称呼。

  恪尽职守,敢于担当

  作为一名市管专家,王思见尽职尽责,不畏艰难险阻,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松桃农业技术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担任县农技站站长以来,他指导28个乡镇开展项目实施、各种作物的试验、示范创建等工作,并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特点安排不同课题,同时本人还承担各项任务,主持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创建等省部级项目14项(次)。其中2013-2015年,主持实施的粮食增产工程:实施面积51.09万亩,新增粮食产量2549.57万公斤,新增净产值6420.83万元;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实施面积3.04万亩,新增总产量2871.12万公斤,新增净产值3580.76万元;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实施面积3.08万亩,新增总产量652.88万公斤,新增净产值1570.68万元;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实施面积3.14万亩,新增总产量558.95万公斤,新增净产值1007.33万元。2018年组建食用菌专班,负责业务工作,引进食用菌生产企业2家,培育本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家,当年完成1800万棒生产任务,同时与贵州和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合作,开展红托竹荪和羊肚菌等高端菌类种植。2018年下半年,他同时负责500亩以上坝区工作,率先完成松桃500亩以上坝区资料核实,确定松桃500亩以上坝区56个,面积13.05万亩,同时指导了各坝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019年,他又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多了个农田办“主任”头衔,承担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当年下达2.93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涉及资金4395万元,亚行贷款项目规模5574万元,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学习,终于把农业农村部门这项新职能带上了路,得到省领导的好评。后来,松桃的高标准农田任务更重,为实现地肥沃、涝能排、旱能灌、沟相通、路相连、宜机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他在财政补助资金不够的情况下,创新采取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增耕地指标相结合,行政措施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有效推动工作开展,为松桃农业现代化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2020年松桃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3.4万亩,上级补助资金5100万元;2021年实施7万亩,补助资金10500万元;2022年实施15万亩,补助资金22500万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让他受到了各级组织和群众的肯定,被评为省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工作显著贡献农业科技人员、铜仁地委优秀共产党员、市管专家、县优秀共产党员、县先进工作者各1次。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铜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此外,他还在各级农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8篇,主持编写或参与地方标准4项。随着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能转换,他服从组织安排,敢于挑战新岗位,力争把各项工作做好,这是王思见工作38年来的一贯风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