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火车看松桃】老家有产业,新家有事业
泡木新村全景
然而,从泡木村移民安置点向花山坳前行,自然条件陡转直下,崎岖的盘山公路,扎进了苗岭深处。
一山之隔,天壤之别。2019年,泡木人迈出的“一小步”,换来生活的大变样。但搬迁之前经历的苦与累,当地群众始终没有忘记。
老家:青山在,产业旺
“以前交通不方便,到乡里要走一个多小时。老家也没有产业,一年到头就种点基本口粮。住房很窄,做梦都想住进大房子。”站在曾经的宅基地旁,泡木村会计梁四海连连摇头。
山高路远的“老家”
山连着山,坡对着坡,层峦叠嶂包围的泡木村人,祖祖辈辈都没有冲破大山的封锁。“穷根”拔不掉,“财神”请不来,正是这片贫瘠土地最真实的写照。
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大山里的贫瘠,用脚板踩得到、用眼睛看得到,每一个“难”字,都像是一道深沟,挡住了大家向往美好生活的脚步。全村256户中,贫困户占了134户,既属深度贫困村,又是地质灾害点。要想摘掉贫困的帽子,一个字:搬!
2018年3月,县委县政府采取土地增减挂钩和林地质押的方式,筹资6200万元建设泡木新村,进行整村搬迁。
搬迁群众住进三层楼的新房
群众摆长桌宴庆搬迁
2019年9月,沙坝河乡举行泡木村集中安置点搬迁入住仪式,201余户868人落户新居。贴对联、放鞭炮、摆长桌宴……分房当天,安置点比过年还热闹。
“党和政府想得周到,我们提着扫把进的门。”
“再也不用担心屋基塌方,终于安稳哩。”
“一睁眼就住上了三层的楼房,做梦都没有这样的好日子!”
……
时至今日,搬迁群众依然记得手捧钥匙推开房门那一刻的喜悦。
人搬走了,但山不空。经过村集体的统一种苗、统一指导、统一管理,产业发展依然欣欣向荣。土地流转金300元一亩,工钱最低80元一天,实现租金收入、股金收入、薪金收入一举三得。
260亩黄金蜜李基地已经挂果
微风轻拂、翠叶摇曳,瓜果飘香、道路通畅。制约发展的地理区位、自然因素、基础设施等因素,全部得到解决。俯瞰连绵的青山,260亩黄金蜜李已经挂果,60亩黄桃园丰收在即。穿行在产业路上,眺望着生机勃勃的精品水果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文锋信心满满地说:“今年,我们又发展了400多亩油茶,要让老家的山更值钱,乡亲们一年到头都有活干。”
新家:环境美,事业兴
沙柳绿、河水清。时值初夏,夜幕降临后的泡木村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文化广场上打球、跳舞、下棋、散步的村民们其乐融融。
搬出穷山窝,住上配套齐全的新房子只是第一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才是关键。梁四海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梁四海一家人干事创业“全家福”
梁四海的父亲在集镇上一边打砖、一边养蜂,能挣两份钱。母亲在乡政府食堂煮饭,每个月工资3000元。妻子利用家里的一楼门面开了一个小超市,生意越来越好。妹妹上学家门口连着校门口,再也不用风里来雨里去,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就今非昔比。
新的生活方式,打开了新的就业选择。这是沙坝河乡党委政府坚持基础建设与后续产业同步推进,精心做好各类“短平快”培训产生的连锁反应。针对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弱、缺技术、缺信心等情况,在集镇周边和产业园区提供公益岗位,真正实现以政策稳就业、以培训促就业、以产业带就业。
目前共有季节工126人,临时工95人,具体从事建筑、服务等工作。依托葡萄、黄桃、黄金蜜李等产业基地,成立了两个合作社,吸纳社员529人,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和后续发展问题。
监 制:乐小东
总 编 辑:李平茂
执行编辑:戴 振
校 审:石 磊
编 辑:段魏魏
记 者:杨 杰 石登杰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