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的“沃土”尖兵——记松桃县管专家石乔龙
尽心尽力,坚守岗位
县志记载,松桃解放初期的耕地面积为65万亩。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越来越多,不断增加的人口,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土地出现了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局面。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许多家庭增人不增地,一两个人承包的土地要养四五个人甚至更多。民以食为天,有限的土地如何为越来越多的人解决温饱问题的粮食呢?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石乔龙曾经多少次与同事们谈起这个问题,紧张的思维使他在夜里久久难以入睡,每夜不知要醒多少次。2007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将松桃列为测土配方施肥的重点县之一,这像茫茫大海中出现的“诺亚方舟”,让石乔龙满脸兴奋,喜形于色。他对团队的同事说,哥们,我们有望了,松桃的老百姓有望了。
努力探索农业实用新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石乔龙与团队的共同誓言。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他们认真领会项目的核心实质,在测土这个主要环节上大做文章。测土,首先要采集土壤样本。松桃34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成基于不同的地类,28个乡镇、507个行政村分散在全县的东南西北,各地地类有同有异,要弄清楚这些不同地类土壤中所含的有机成分,采集工作就不能挂一漏万,必须样品齐全。为了保证样品齐全,石乔龙带着他的团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论烈日炎炎、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他都亲自驾车,不断穿行在莺飞草长的田间地头和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上。驾驶的那辆面包车经历了气温有别的四季,磨平了一茬又一茬轮胎,留下了很多工作的印记。十年时间,他和团队共采集土壤样本11648个,其中采集示范田基础土样1572个、一般农化样9514个、对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和个性化采样562个,农肥投肥调查601户。他们踏遍了松桃的山山水水,汗水洒在高山、洒在田地,让不同的土壤样本从各地走进了不断完善的实验室,一共化验土壤样品81536项次。在采集土壤样本的那些日子里,他和团队的人忘了日月更替,记不清哪天是周末。为了工作石乔龙顾不上迎接高考的儿子,顾不上多病的女儿。那时候,女儿经常一个人在家,一餐饱一餐饿,经常生病,有一次还是邻居帮着送去住院。夜里回到家他就赶往医院,看到女儿床头那瓶浑浊的药水,堂堂一条硬汉终于禁不住愧疚地潸然泪下。妻子在国营企业工作,忙不过来,无暇顾及儿女,可他在事业单位,应该说尽些监护责任是有时间的,可他必须坚守岗位,他们的工作需要突击。那年,儿子差几分与211工程院校失之交臂。看着儿子满脸埋怨的样子,他也有些失落,觉得没有尽到当父亲的责任。只对儿子说:“不要紧,孩子,从头来,补习经费我包了。”第二年,孩子也是争气,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如果说突击取样工作紧张繁忙,化验工作也是他难尽家长责任的一个因素。石乔龙接手土肥站工作时,这个站的实验室及相关设备比较陈旧还无法承担土样的化验工作。那么多土样送去相关科研机构去化验,需要许多经费不说,还要徒增很多工作量,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对县内土类的本质认识。这一切让他们认识到打铁还要自身硬的道理,自力更生才会有希望。一方面,他们利用项目配套资金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改造维修,修建化验室240㎡,制作化验工作台22㎡,购进先进设备49台(套),购齐了相关化验药品。另一方面加强化验骨干技术人员培训,邀请贵州大学教授讲课,手把手进行业务指导,还派出5名技术骨干到贵州大学深造。十年来,实验室81536项次土样化验率达到100%,各项化验指标与省里的化验数据相符。为了尽快完成化验任务,石乔龙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是同化验人员共同度过的。他对大家说:“大家辛苦一点,老百姓会因为我们的劳动早一些改善自己的土地,丰收的希望就会早一些到来。”
刻苦钻研,服务人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此,石乔龙同志在实践中千方百计将当今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的生产方式,推广科技实用技术,让群众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据不完全统计,根据土壤化验情况,他们制定了137000张施肥建议卡发放给农户,入户率达到98.9%,提高了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2006年至2015年,他和团队完成了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各200万亩、112万亩、105万亩、80万亩,平均每亩稻谷、玉米、油菜籽、马铃薯比项目前三年各新增44.08㎏、44.87㎏、12.2㎏、157.87㎏,各增产10.6%、10.81%、11.34%、11.07%,其每亩新增总产量分别为88160吨、50254.4吨、12810吨、126296吨,按各自市场价计算,其新增总产值分别为15868万元、8543.36万元、7686万元、11366.4万元。
在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新技术的过程中,石乔龙带着他的团队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大胆承担省市县各级有关单位的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提升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2008年,他和团队承担省农科院黔花生2号新品种示范种植,完成花生示范面积50亩,平均亩产268.05㎏,比当地品种(亩产:220.8㎏/亩)增产21.4﹪,亩新增壳花生47.25㎏,亩新增产值(7元/㎏)330.75元,新增总产值1.65万元。2008-2011年承担县科技局高淀粉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组装技术研究,平均亩产2656.4㎏,比常规栽培增产595.7㎏,增产28.9﹪,经专家验收并组织鉴定,技术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7-2015年,完成水稻、玉米、油菜和马铃薯肥料“3414”试验82个,在不同作物及土壤建立施肥模型82个。完成水稻、玉米、油菜和马铃薯肥料校正试验136个,得出全县不同土壤类型的实际供肥能力,制定大配方6个,为小施肥小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由此,他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了许多独具理论观念的科学论文,先后在《贵州农业科学》《贵州农技服务》《安徽现代农业科技》《现代种子》《耕作与栽培》等国家和省级农业刊物发表,被人民群众称为请得来留得住的“土专家”。
扎根基层,攻坚克难
推广农业科技,使之成为强大的生产能力是转变观念的一场革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群,特别是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农民群众。近年来,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这些人大多缺少文化,较多保持着传统的农业观念。科技能否真正成为生产力,关键看人们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多年的石乔龙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为了做好转变观念的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作好了思想准备,深入基层,扎根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农民交朋友,认认真真地做了几件事。一是深入农户促膝谈心,用科学理论启发群众科学致富的心智,彻底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通过上万次面对面的座谈,他们为农民解决了不少农业技术难题。二是实地培训。十年间召开各类培训会158期,累计培训技术骨干1865人,参训农民达23586人次,发放配方施肥培训资料112400份,制作测土配方施肥漫画、挂图200余张,挂历1500册,手机铃声1200余条,农民看得懂,用得上,能自觉接受“3414”配方施肥的先进理念,提高了配方施肥技术的普及率。三是抓好示范引领。发挥示范点的标杆作用。通过努力,松桃广大农户在施肥过程中从单质肥料施用方式转变为复合肥或混合肥的施用方式,从多施偏施氮肥转变为按照土壤测值合理施肥,从单一的化肥转变为农家肥配合使用,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全县测土配方推广面积累计达到497万亩,配方肥推广量为24.85万吨,经现场验收和实际测算,项目增产粮食7128万吨,减少氮肥施用和调整磷肥总量1624吨,增施钾肥和微肥施用量3111吨,降本增效17450万元。长兴堡镇寨云村农民姚元喜现在使用的是配方肥种植1.2亩玉米,收的玉米脱粒晒干后质量为674.7公斤,折合亩产达到562.25公斤,每亩比未施用配方肥前(亩产548公斤)增产14.25公斤。原来施用尿素和磷肥每亩投入220元,现在每亩只需花费185元,节约了近35元/亩的成本。“按科学办事就是好,如今这活路是越做越有劲了。”姚元喜乐得见人就说。
在农业科学试验推广中,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关键,农业科技人员奋力拼搏是赢得广大群众好评的前提。石乔龙同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为实现松桃的丰收计划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先后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县优秀政协委员,先后获得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各1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技抗灾“促春管、保春耕”先进个人奖1次,贵州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贵州科技人才奖1次,铜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科技转化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贵州省土壤学会先进工作者、贵州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普查与修复先进个人、铜仁市先进工作者和科技标兵各1次。在国家核心刊物和省内外农业杂志发表科技论文36篇,通过13800个土壤样品的化验分析,各种农作物58个“3414”试验成功、168个同田试验、2+X试验24个、肥料利用率试验16个以及126个各种肥料配方的试验数据的取得,请教省、市专家总结分析,他撰写了松桃苗族自治县耕地地力评价45万字一书,为各级领导及各相关单位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农业科技的岗位上,他以扎实的工作态度,不断丰富自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数据来源:松桃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
监 制:乐小东
总 编 辑:李平茂
执行编辑:戴 振
校 审:石 磊
编 辑:段魏魏
通 讯 员:杨 源 李华荣 龙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