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变化⑥】正大镇:鼓响不怕山路远 康庄大道进苗家

2022-04-02 12:56:53 松桃视界客户端

  三月,春日的气息浸润着松桃的每一寸土地。俯瞰茶园环绕的正大,松铜高速公路宛如一条强劲的动脉横贯苗乡。大道之上,一辆辆汽车穿山而来,越岭而去。

  从苗王城西站离开高速公路,变化随处可见。一个个山高路远的苗寨,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串联成一幅道路通达、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何处最动人?当第一缕阳光照亮麻塘村时,雄健的鼓声会给你答案。半个世纪来,鼓王龙云辉敲打出的鼓点不曾中断。


  往昔:鼓响不怕山路远


  松桃地处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夜郎文化的缓冲地带,同时受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共同影响,保存有很多原生态的古老习俗,蕴藏着众多优秀、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威猛雄健的苗族花鼓就是其中之一。

  苗族花鼓,自五十年代就打进省城,六十年代进入北京。改革开放后,更是蜚声海内外。说起花鼓,龙云辉有一份与生俱来的热爱。“我从记事起就开始学习,这辈子已经离不开鼓!”


  然而,山高路远如同紧勒的套索,令苗族花鼓走出苗寨的道路铺满了艰辛。

  “我们去北京表演的时候,抬起鼓走17公里路,才拦到一个小货车拉到铜仁。然后买了汽车票坐到贵阳,再转火车经过郑州,一直站到石家庄才有座位,最后到北京下火车站。”说起自己初次受邀赴京演出的辗转之苦,龙云辉记忆犹新。更多的时候,花鼓只能作为腊尔山地区椎牛祭祖、节日盛会、闲暇娱乐、迎宾宴请的表演。


  出路再难,但龙云辉发扬光大苗族花鼓的信念没有熄灭。

  原有的花鼓打法是根据日常劳作、祭祀、生活、武术、模仿动物形态等而创编的,在传承过程中,一些经典打法和舞蹈形式相继失传,而现有的打法和舞蹈形式过于老旧。

  为了创新打法和舞蹈形式,龙云辉徒步深入武陵山区苗族群众聚居地,潜心研究并推广新的打鼓技法,再把花鼓艺术带出寨门,带进了校园、课堂、景区和舞台。


  2009年经过他编导的《鼓之源》参加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鼓舞鼓乐大赛,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近些年,他打着花鼓走上央视舞台,并随团出访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参演。魅力无限的鼓声越敲越响,越传越远。


  今朝:康庄大道进苗家


  麻塘村民爱鼓,听得到,也看得见。


  古色古香的村委会办公楼上,鼓的元素融进了一砖一瓦。“中国花鼓艺术之乡”八个大字,浓缩着文化自豪与文化自信。但要揭开花鼓文化的密码,必须走进大楼背后的一处农家小院,那里就是龙云辉的家。

  正对大门的是陈列室,每一座奖杯、每一份荣誉证书、每一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有多彩的故事。近年来,龙云辉大部分时间都扎根在两间偏房里,笔者见到他的时候,一面新鼓已经初见雏形。


  “黄牛皮最好,鼓声特别清脆。”


  “骨架用的是杉木,厚实,耐潮。”


  ……


  侃侃而谈之际,龙云辉一双手少有停顿,锤子敲打在亮晶晶的鼓钉上,像鼓声一样悦耳。

  一面花鼓往往要经过严格选材、锯段、凿槽、浸泡、熟皮、软化、定型、打磨、蒙皮等环节精制而成,对温湿度、软硬度、坚韧度、宽厚度、明亮度、疏密度有特殊要求,龙云辉自有一套方法和秘诀。

  “像这种个头上的两面鼓,一年大概卖两三百个。最大的四面鼓,可以卖到四千多元。”抚摸着手里的新鼓,龙云辉兴奋告诉记者:“四面鼓才是苗族花鼓之王,场面气势磅薄,声音沉雄浑厚。以前,我制作的鼓都是销在县内,现在有了高速公路,销往秀山、重庆、贵阳、湖北,甚至广东一带。”凭借“鼓王”和“非遗”两块金字招牌,龙云辉的好手艺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

  “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苗族文化繁荣发展示范县,构建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新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送来了又一轮黄金十年,苗族花鼓的美名,已经传往四面八方。”畅行在松铜高速公路上,正大镇宣传委员姚才上看着车窗外掠过的沃野,眼睛里充满了光彩。有路就有梦,那是苗家人的振兴梦。

  随着高速公路一头连着苗王城,另一头通往全国各地,苗族花鼓也跟着插上了翅膀。“四月八”“六月六”等苗族文化盛会,激发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省内外一大批花鼓爱好者慕名而来,正大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品牌越擦越亮。


  资源“进”门,艺术“出”山。在一出一进的快车道上,高速公路正不断地催生着松桃文化振兴的“加速度”。(记者 杨杰 石登杰  杨松林 杜娟)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