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创业就业“微”行动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刘振斌 2021-08-05 15:37:20 松桃视界客户端

  松桃苗族自治县“十三五”期间共搬迁14492户683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732户51705人,搬迁体量位列铜仁市第一,全省第五。为确保搬迁群众持续增收,该县扎实推进创业就业“微”行动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在2020年11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的通报》中入选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真正让群众搬出深山区走向新生活。

  着力优化创业就业“微”服务

  建立“微”台账。以精准推进创业就业为目标,积极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创业就业“一户一档”“微”台账,推行台账管理,设立服务专柜,实行“一户一档、一人一册”纸质版和电子版双档共存,大大规范和方便了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查询创业就业。同时,档案资料做到了搜集齐全、资料完整、整理规范、服务便捷。目前,全县已在3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档案7932册,有劳动能力的共7775册。

  实施“微”联络。在苏州工业园区对口帮扶松桃县期间,双方在促进就业方面加强合作,松桃从县就业局选派2名干部,与苏州工业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管理处共同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推进“微”联络,建立走访调研机制,对苏州用工需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多渠道收集就业岗位。同时,松桃探索以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为重点的常态化输出模式,强化与苏州的沟通协作,通过劳务输出基地优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不断扩大输出面,特别是劳务输出集中地和传统劳务输出地。同时,还与铜仁高新区人社部门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充分发挥传统输出地务工人员多、融入性强的特点,引导和促进更多搬迁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共联络帮助解决339人在苏州就业,205人在铜仁高新区就业。

  设立“微”窗口。在全县33个安置点设立创业就业服务“微”窗口,配置43人专职负责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在搬迁规模较大的团山、背后坪、南站、水塘河、城南等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就业创业服务,掌握搬迁群众就业、培训等需求。全县各安置点累计开展就业岗位推荐20430人次,开展104场次就业创业政策宣传,20000余人次参与,切实为群众创业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出台扶持创业就业“微”政策

  落实税费“微”减免。落实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扶持。通过落实场地免租、税费减免等政策,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底层商铺的资源为创业者铺通“绿色通道”,县城南站、背后坪、团山等安置点的12家企业享受了税费“微”减免及免三年场地租金的扶持,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全县共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创业场地租赁补贴15户金额8.2万元,获得增值税优惠7.92余万元。

  提供创业“微”贷款。以创业担保贷款审核发放为主要扶持手段,为搬迁劳动力创业提供“微”贷款,着力帮助搬迁劳动力创业人员化解融资难题。全县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0万元,扶持搬迁劳动力24人合伙创业和自主创业,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5户金额7.5万元。

  落实培训“微”补贴。制定《易地扶贫搬迁户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职责单位及责任人,以转变思想为核心、提升技能为重点、提振自信心为基础、提升群众思想为突破、意愿需求为指引、产业发展和引进岗位为主线,不断深化技能培训,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和力量,按照搬迁群众类型、群体,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开展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定向培训,涉及家政护工、美容美发、中式烹调、食用菌栽培、电工焊工、苗族刺绣等多项内容,激励搬迁群众学技术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同时,通过开展免费转岗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就业,增强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累计开展培训127期7611人次,投入培训补贴456余万元,培训后实现就业4947人。同时,建立培训就业工作台账,对培训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确保培训精准、高效。

  提供保障创业就业“微”场所

  目前,以团山安置点为试点,通过建立“微”工厂、打造“微”田园、开辟“微”岗位,打造创业就业“微”场所,为推动易地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提供新路径。

  建立“微”工厂。团山安置点以“就业+培训”一体化模式建立扶贫车间“微”工厂,目前,县工青妇联合团山社区成立锦绣坊、黔灵女家政扶贫车间;社区引进制衣厂、欣世德有限公司入驻搬迁安置点,为社区居民提供650多个就业岗位,仅制衣厂就能解决230余名群众就业,平均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团山社区“微”工厂不仅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也为社会培养输送一批技能型专业劳动力,使搬迁群众楼上“安居”,楼下“乐业”。

  打造“微”田园。移民安置点的群众来自偏远山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团山社区党支部为帮助搬迁群众找到归属感,积极带领居民在安置点周边打造了300余亩“微”田园,根据搬迁群众家庭人数分配,每户可获得40至60平方米的菜园子。团山倾力建设的“微”田园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的“菜篮子”问题,更成为搬迁群众的“暖心田”,留住心中的乡愁。

  开辟“微”岗位。团山社区积极联系县移民局、就业局等部门,多方筹措,为搬迁群众提供118个公益性“微”岗位,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公益岗位的补位打底确保了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切实解决群众所需。(县委办 刘振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