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

刘振斌 2021-06-20 14:08:07 松桃视界客户端

  摘要: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口、地域在乡村,乡村的发展任务最艰巨、发展基础最深厚、发展成效最直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发展,符合国情。本文试图通过对松桃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实践调研,从中找出加速乡村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新路子,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决策参考。

  主题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研究

  “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山西、宁夏等地考察时,对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重要指示。为了落实好这一指示,笔者深入有“老少边穷”代表性的松桃苗族自治县进行调研,从中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决策参考。

  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该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下好五步“衔接”棋,既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又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

  ——下好产业扶贫迈向产业兴旺“衔接”棋,抓好产业革命

  一是创新生猪产业“国有平台+龙头企业+代养户”发展模式。建立政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三方联动”机制,由政府平台公司整合部门资源,在荒山闲土规划建设统一标准的生猪代养场或家庭农场,吸纳农村贫困户代养增收脱贫。引进德康牧业、铁骑力士等国家级龙头企业,与政府平台公司进行优势互补,共建生猪全产业生产链条,建成100万头欧标猪产业体系,形成生猪产业规模效应。该县生猪产业“国有平台+龙头企业+代养户”发展模式被《半月谈》2020年第12期进行宣传。二是创新百香果产业“村社合一”发展模式。通过“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的原则,推行“村社合一”模式,以村级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发展村集体果园增加收益,收益按照农户70%、村集体20%、合作社10%的比例分红。2020年,全县有64个村级专业合作社发展百香果产业15000亩,创建百香果产业示范基地4个8200亩,带动贫困户5288户21838人增收。被列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贵州活动主会场之一。三是创新油茶产业“四落实”模式。通过组织保障、资源保障、技术保障、制度保障“四落实”,打造绿色银行“提款机”,真正把油茶林的绿水青山转化为财源滚滚的金山银山。目前,全县共有油茶170000亩,打造1000亩以上示范点4个,有效带动64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120人务工就业,人均增收720元以上,实现油茶年产值5000多万元。该县油茶龙头企业贵州松桃福农鑫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成功注册“三山谷”和“茶花泉”2个油茶产品商标,该县获全国生态农业先行示范区。

  ——下好扶贫尖兵迈向振兴队伍“衔接”棋,抓好人才管理

  一是创新村干部管理新模式。出台《松桃苗族自治县村干部管理办法》《松桃苗族自治县2020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首批招收“五个一批”人群396人,开展村干部全日制大专学历提升185人。建立村三职干部“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养老保险+任期补贴”薪酬模式激励基层党组织干事活力。二是创新“一日五事”工作法。探索“每日一签,严明作战纪律;每日一学,强化作战技能;每日一扫,凝聚作战力量;每日一单,明细作战线路;每日一报,巩固作战成果”的“一日五事”工作法,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发展农村工作队伍,实现从扶贫尖兵到振兴队伍转变,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创新“五个一”工作法。每周按照“五个一”(即:与贫困群众同吃一餐连心饭,参加一次共同劳动,开展一次政策宣讲,着力一个问题解决,召开一次群众会议)要求,强化驻村包组及结对帮扶,加强党的政策好、人居环境好、社会风气好、干群关系好“四个好”宣传,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感恩奋进意识,提升了乡风文明,为推进后续发展和乡村振兴转换了新动能。

  ——下好村容整洁迈向生态宜居“衔接”棋,抓好乡村建设

  一是公路建设通村连寨。全面完成农村“组组通”1310.148公里,已竣(交)工验收并移交管养,全面拨付“组组通”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二是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完成总投资12475.26万元,全县178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工并完成水质检测,饮水安全保障率达100%。三是农村供电安全保障。完成新建及改造线路764.14公里,新增变压器574台。目前,全县已实现动力电村村全覆盖,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7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29%,户均配变容量达2.23千伏安。四是通讯网络全面覆盖。全县有线电视、广电网络、固定网络宽带、4G网络村村全覆盖;新增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5.3万户。

  ——下好贫困治理迈向治理有效“衔接”棋,抓好乡村治理

  一是创新构建社会治理体系新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村(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治理体系,将村(社区)实际居住人员、综治信访等信息纳入县综治中心信息平台,实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全面推行“一分析三报告”,构建“党政发动、综治带动、公安推动、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内外齐动”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打造第一个新时代智能化执法办案中心,全面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2020年7月在国家《小康》杂志组织的“百县榜单”工程评选活动中,松桃成功创建全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二是创新村(居)民理事会“微自治”。成立村民理事会3058个,构建村民“微自治”组织体系,实现民事民议、民办、民管,推进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完成人居环境整治45983户,透风漏雨房屋整治100%,硬化连户路1295.34公里。三是创新思想攻坚“实操五法”。将思想心结顽固的少数群众划分为争比类、懒散类、积怨类三类群体,分别采取认亲法、算账法、激励法、批判法、民俗法“五法”开展思想攻坚,开展思想治理,把群众的心思统一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

  ——下好生活达标迈向生活富裕“衔接”棋,抓好利益链接

  一是抓好电商服务链。在县级建立苗家购电商精准扶贫服务平台,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电商精准扶贫服务站点,与阿里巴巴、京东等著名电商平台开展战略合作,着力打造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链,建成电商综合服务站236个,发展产业联盟成员120家,2020年实现农业销售量2043.3吨,占全县农产品产量比重55.75%,销售额8亿元。二是抓好三产衔接链。依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构建农业产业带动农户、联结贫困户的现代农业与小农户衔接新机制,形成吸纳就业型、辐射带动型、合作发展型、入股分红型四种模式,让农户更多地分享乡村产业发展政策红利。通过成立松桃养殖经济技术协会,组建投资公司,推行“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联合经营”等加盟合作模式,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借助“精扶贷”、“惠农贷”,建财政风险“资金池”等为养殖企业(场、户)搭建贷款担保融资平台,生猪产业成为全县精准扶贫的民生产业、全省乃至全国精准扶贫的典型产业。三是抓好订单销售链。引导58家专业合社与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打通产销对接关键环节,降低产业发展风险。该县铜仁望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上海徐鸿飞公司签订年销售5亿枚鸡蛋订单,苗乡鸡蛋销往上海大市场;苗王湖高科的野鸭和鸭蛋通过上海启龙(超市供货、高校配餐平台)销售。

  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

  松桃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上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衔接有差距。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思想共识有所欠缺,打总体战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部分地方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多数时候还是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就脱贫攻坚搞脱贫攻坚,对推动两者有机衔接的思考不深,统筹谋划不够。有的只重视眼前尽快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忽略着眼长远实现乡村振兴;有的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事情,以乡村振兴代替脱贫攻坚。

  二是人才衔接有差距。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突出,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不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年轻后备干部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引进困难,能够承接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

  三是产业衔接有差距。农业生产效益低、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很多农副产品还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加工不成规模,难以做大做强。产业发展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扶贫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农产品产量质量有待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市场冲击影响较大。

  四是规划衔接有差距。县级层面虽然制定了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关的规划,但两者没有统筹考虑、一体规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上存在“各管一摊”现象。有的在脱贫攻坚规划中没有为乡村振兴预留空间,有的在乡村振兴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内容,规划中政策措施、制度机制、资源要素、工作力量等存在“两张皮”现象。

  五是政策衔接有差距。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不少针对性较强的政策,但这些政策主要着眼于脱贫攻坚,而没有更多着眼于未来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政策上还没有真正做到无缝对接、有效衔接。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必须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观念衔接上下功夫。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是从被动式的政府扶持转为主动式的自发作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强化观念衔接。要注重理论指导的连续性,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用脱贫攻坚的先进理念指导乡村振兴。要注重主动作为的实效性,着力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从“被动扶”到“主动兴”转变,通过自觉奋斗走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二是在人才衔接上下功夫。人才兴则农村兴,人才强则农村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切实注重各项人才的延续,创新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会农业的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能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是在产业衔接上下功夫。以脱贫为基础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从简单的产业扶贫提升到产业兴旺,这就需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兴经营主体实力,推进产业改造升级,盘活各类生产要素,促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利益联结,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建立起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四是在规划衔接上下功夫。在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下,清晰明确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短期过渡计划,为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过渡期。规划应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编制衔接好县级总体规划、镇村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扶贫搬迁、产业结构调整等专业规划。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村庄,各部门加强分类规划指导,梯次推进。

  五是在政策衔接上下功夫。积极完善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和实施细则。积极强化特惠政策向普惠政策的有效转化,把临时性帮扶政策转化成常态化支持政策,促进脱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刘振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