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标签”到“脱贫典范”

龙康丽 2019-10-11 17:11:40 松桃融媒体中心


——看盘石镇大沿村“二强化一提升”

校准脱贫攻坚打法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盘石镇大沿村成片的金黄色稻穗随风摇曳,崭新的沥青马路纵横交错,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在花台和墙画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大沿,这个偏居深山盆地的一个小村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盘石镇大沿村


大沿村总人口95户470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133人,贫困发生率23.50%。2019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4%,现有贫困人口5户11人,拟于今年实现整村贫困人口清零。在这一组脱贫数据的背后,是一项项扶贫举措的落地,是一个个扶贫故事的讲述,更是脱贫攻坚队用双脚丈量出的精彩扶贫路。


强化阵地建设 凝聚攻坚合力


乘车翻过几座山,绕过几道弯,“魅力大沿欢迎您”立即映入眼帘,村口“永远跟党走”5个红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在大沿村委会,大沿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驻村第一书记吴俊早已在门口等候。2018年8月,吴俊从县供销社下派到大沿村担任第一书记;2019年3月,他兼任该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


“群众要致富,关键看支部;村里没有一好班子,脱贫攻坚就是一句空话。”吴俊在深入调研后认为。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必须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切入点,在夯实责任、建强堡垒、育壮队伍、发挥作用上下功夫,才能打开脱贫攻坚工作的突破口。


2019年3月,该村成立了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由8名指挥部攻坚成员和4名村党支部成员组成,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力地保障了中央和省市县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地落实,凝聚了脱贫攻坚合力。


“通过抓基层党建,增强了全村党员的身份认同,不仅提升了党员的能力素质,凝聚了人心,更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该村支书张长春介绍说。


突出政治功能。该村把党员活动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建等作为规定动作,从严规范党内政治组织生活,党员轮流带头讲党课,结合本村的实际,丰富拓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等内容,认真开展民主生活会,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实行群众监督制度。


突出发挥作用。该村运用学习强国、铜仁智慧党建一体化平台等,定期组织村党组织成员上网学习扶贫理论、在线培训扶贫业务,打造“指尖上的课堂”,同时,严格党员经常性教育,全面推进“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强化设施建设 补齐基础短板


补短板、强弱项是整县脱贫摘帽的当务之急。今年以来,大沿村克服重重困难,主动靠前作为,实现了饮水安全、住房保障、环境整治等短板弱项的“大蜕变”。


干净整洁的村道

 

一直以来,大沿村的群众喝的是大山流出的自来水,一遇到干旱天气,经常出现断流,饮水得不到保障。


2019年5月,在离村子500米远的平坝处,一股白花花的水龙喷涌而出,大沿村群众祖祖辈辈饮水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是该村脱贫攻坚指挥部积极到县惠民公司出资22万元打的地下井。


“这口井,水质安全,水量稳定,且口感甘甜清凉。同时,我们还建立了长效机制,加强对水井、水管、电线等设施的管护,保障村子的饮水安全和供水稳定。”吴俊说。


“住房改造涉及27户,环境整治涉及58户……”这些都是大沿村最大的硬伤。按照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要求,7月底前必须全部完成。但是,在资金、技术、物资等要素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要完成任务是相当困难的。


“脱贫攻坚等不起、慢不得,我们采取“私人代付”的方式统筹解决了资金问题。”吴俊第一个站了出来,自己先垫资10万元,用于购买门窗、玻璃、大门等物资,并聘请专业的施工队伍。


施工队加班加点,攻坚队监管质量,群众积极配合参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大沿村于6月30日之前,全面完成27户住房改造任务。


在环境整治方面,该村成立了水泥、砂石等物资保障专班,坚持每天一调度,积极向镇里争取物资,保障水泥、砂石的供应,并动员村里出门在外务工的劳动力返乡,参与房前屋后硬化、连户路建设、路灯安装等。村民张永成老人膝下无儿无女,缺劳动力,攻坚队主动上门,帮忙其完成房前屋后硬化。


在大沿村,环境绿化和卫生整治是攻坚队最得意、群众最满意的工作。村里不仅制定了村规民约,还定期进行“文明卫生模范户”的评比,培养了人人讲卫生的好习惯。


如今,行走在大沿村每条道路,每户农家,每个角落,环境美了,路灯亮了,农家庭院摆设井然有序,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和颇具苗族艺术的墙画相互映衬,整个村子充满彰显勃勃生机。


提升群众满意度 激活内生动力


“泪水博不得同情,汗水才会赢得掌声。”这是大沿村村民廖远舟与市里的扶贫干部交流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2019年6月,在大沿村微信群得知村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消息,在外务工村民廖远舟毅然放弃月收入近两万的工作,从浙江赶回来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他还以个人名义出资8千元支持村里建设。同时,返乡参与脱贫攻坚的还有31岁的村民张德风,作为村里公认的“懒人”,对于张德风的返乡,村民们都感到些许意外。


村里的劳动力陆续返乡,这些都得益于攻坚队的政策宣传。攻坚队员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于是,专门建立了“大沿村家乡微信群”,随时随地可以与在外务工村民取得联系。


“大家都出门在外,见过的世面多,思想转变快,相对来说比较好做工作。”吴俊介绍说。


不是所有的群众工作都好做,70岁的村民杨通明因没有评上低保意见大,攻坚队于是左手提菜,右手提水果,与杨通明一起吃顿“连心饭”,在饭桌上耐心讲解政策。


“谁家工作难做就去谁家吃,直到群众打开心结、点头满意为止。”吴俊说。“我们在与杨通明吃了4顿“连心饭”后,他才打开了心结。当然,这其中不能增加群众负担。”


一顿“连心饭”,不仅增进了感情,更温暖了人心。单身特困供养人员杨能汉,家里的两间房子腾出来养了鸡和鸭,家里“脏乱差”。吴俊与帮扶干部花了几天时间帮助杨能汉打扫家里卫生,并为他换上了崭新的床单。在一顿爱心满满的“连心饭”上,61岁的杨能汉感动得流泪了说,“家里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同吃“连心饭”

 

在大沿,做群众工作不仅仅是吃“连心饭”,还通过召开“院坝会、篝火会、烧烤会、长桌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开展感恩教育,提升了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上演一幕幕干群“鱼水情深”的感人画卷。

  ……

  面对面、心连心、鱼水情深,干群关系翻天覆地,群众脱贫信心更足。

  党风吹拂下的大沿,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人居环境的提升改善,群众动力不断增强,正朝着县委政府提出的“00098”工作目标阔步前进。(记者  杨林波 黄烈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