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觉镇:易地搬迁再动员 院坝会上话脱贫
8月17日晚,在点点萤火的光影下,在普觉镇水银村委会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会,向群众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围绕“讲政策、纠观念、算收入、解疑惑”等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全镇来自各村群众围坐在一起,小板凳围了一圈又一圈。
火热的院坝会汇集了民声,传播了政策,也架起了干群之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与群众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会上搬迁群众畅所欲言,表达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工作部署,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多措并举确保搬迁对象识别精准、搬迁安置方式精准,搬迁脱贫实施精准。
该镇尖山村、梁洪村、山口坳村、高坎村车,满眼是山,一弯接着又一弯,一山望着一山高,俗称人们的坡上村,交通条件自然相对落后些,搬迁任务固然更艰巨。
坡上村寨咋脱贫?这是山里人的夙愿,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最难啃的硬骨头。
“搬!”成了大家最终一致的目标,多少次动员、多少次宣传,只为困难群众谋求美好生活,过上幸福日子。经过多次与群众做工作,与村民逐渐凝聚共识,全镇部分村寨实施整组易地扶贫搬迁,一批批乡亲们走出大山,奔向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坡上村寨“九山半水半分田”,全村人靠山难吃山,山上都是生态林,不能砍伐,换不成钱。为了生计,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常住寨里的,大部分为年迈老人。
更愁的是看病难,“要挖穷根,必须搬迁。”
搬山容易搬“心”难。啃下硬骨头,关键还得靠干部。
县、乡、村干部一头扎进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贫困户雷启礼,文化低,担心工作不好找。干部掐着指头帮他算增收账:“你想想,在家种田,顶多管个温饱,进城免费培训,找个活干,一个月收入能顶你种一年田。”
往哪儿搬?政策实打实。国家统一规划安置点,临近城区、就业方便,楼房一年建起来。
下了山,干什么?先上产业后搬迁,统一实施产业、就业、帮扶、培训、服务“五个全覆盖”,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磨破嘴皮子,不少人心动了……2019年8月,在水银村组织实施的动员群众搬迁院坝会上,多数人家同意搬迁。
但依然还有一些老人还有顾虑:搬走了,户口怎么办?山林、田地怎么办?
政策再讲细、讲透。各村指挥部再次挨家挨户动员,给村民一条条解答:搬不搬,看自愿;进城户口迁不迁,也是自愿。原来的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都不变。
改变老观念不容易。该镇组织符合易扶贫地搬迁户到安置点体验。眼见为实,新楼房漂亮,不烧柴火,厕所干净,一拧水龙头能出来热水……
真心终于解开“心结”。老人们的心也动了:“这么好的政策,还想啥?搬!”
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这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考验。
走进碧江区打角冲安置点,楼房灰顶黄墙,保留民族特色,干净的水泥路,宽敞的广场,货源丰富的超市……该镇第一批搬迁户已经入住。
生活方式变了。尖山村姜永谈搬迁至铜仁打角冲安置点,100平方米的三居室整洁亮堂,老人家也有了自己的房间。“山里生火在屋里,洗漱在屋外,哪像现在用电用水这么方便?烧饭用煤气,天天能洗澡,比过去不知要强了多少!”
看病方便了。梁洪村79岁的梁德书最满意就是下楼卫生站,一有空就能去量个血压,“小毛病不用愁,慢病有新政策,负担轻了,日子就有盼头。”
新家园有了归属感。“左邻右舍都是四乡八寨的乡亲,慢慢熟悉起来了。”山口坳村搬迁户雷启礼说。社区成立了党支部,建了居委会,每天晚上,老人们都在广场上对唱山歌,村寨的习俗搬到城里,日子乐呵着呢。
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就业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扶贫车间,能吸纳数千人就业。结合用工需求,为贫困户专门定制培训,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外出打工。
大山里边,产业也在跟进。前年麻龙村集体流转1000亩闲置土地,种植花椒,以入股分红的形式覆盖全部贫困户,每户年均可分红。“有工打、有红分,今年全部脱贫摘帽!”卢国顺充满信心。
更难得的是,村里人的观念变了。在山口坳村召开的易地搬迁院坝会上,村民们不再为搬迁纠结,而是开始谋划未来的发展。大家提出新期盼:“盘活山里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长出更多新钱袋。”“城里机会不少,希望推荐一些更稳当、收入高的工作。”“想开个小卖店,盼着能把贷款贷下来”……(普觉镇 罗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