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叶一号”的贵州故事】系列二:小康之约,“摇钱树”改写贫困历史

2022-05-03 16:31:55 天眼新闻客户端

  【核心阅读】

  

  青青白茶苗,浓浓山海情。

  

  4年前,一批名叫“白叶一号”的茶苗,从浙江安吉县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

  

  如今,在普安、沿河、雷山3县“安家”的“白叶一号”喜见成效,“感恩茶”种成了“黄金芽”,山绿、民富、茶飘香。从“战贫”到“脱贫”,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些捐赠茶苗在贵州大地上演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精彩故事,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金忠秀 摄)

     

     “‘白叶一号’青又青,长在茶山绿茵茵。采得茶叶来喝起,凉在口中甜在心。现在政策真是好,永远不忘党的 恩。”

     4月28日中午,阳光正好,普安县地瓜镇白茶基地,茶农徐科珍带头唱起了自编山歌,动人心弦。

   

      徐科珍,是屯上村半坡组的村民。自2018年“白叶一号”落户屯上村,她便一直在茶园里务工,除草、施肥、采茶样样都干。“有了这片茶园,日子过得舒服多了,我们家每年增收1万多哩!盖起了新房子,还买了车。”徐科珍脸上洋溢着幸福。

  

    “曾经村里都是泥巴路。自从‘白叶一号’来了,大家不仅发展产业信心百倍,改变村容村貌也干劲十足。”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党支部书记孔令金说。

       

     像徐科珍一样,因茶增收的还有不少。在普安,“白叶一号”感恩茶园覆盖10个村(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862户2577人。

    

  “荒山变茶山、贫困户变茶农、山区变景区”,“白叶一号”扎根普安的成功实践,成为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茶产业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

   为确保“白叶一号”在我省落地见效,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高位推进、高效推动“白叶一号”白茶工作顺利开展。2018年10月,我省成立了“白叶一号”工作专班,联动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建“白叶一号”专家服务团,定期赴“白叶一号”基地开展技术指导,集中资源,全力打造“感恩茶园”和脱贫攻坚示范基地。

  

中寨镇镇长周应学(左三)指导茶农采茶。(中寨镇政府供图)


  中寨镇地处沿河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87公里,“地无三尺平”,常年云雾缭绕,是沿河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以前,当地农民多在小块坡地种植玉米等作物,老百姓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志强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告诉记者,当时志强村贫困发生率42.5%,莫说产业,进村都只有一条毛路,就别说经济来源了,为了生计,年轻人尽数走出山村,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我们家全靠‘白叶一号’,要是没有它,我就得外出打工,三个孩子的学业就会受影响,这茶树是我们家的‘读书茶’‘脱贫茶’和‘感恩茶’。”在三会溪村的茶山上,记者遇到了茶农秦礼文。

  

  秦礼文说,茶园管护,这活不算累,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每月准时拿到2000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甜。

  

  “‘白叶一号’不是富了几个大户,而是带富了广大农民。”中寨镇党委副书记杨勇说,中寨以“白叶一号”茶产业为引擎,全力铺就脱贫致富路。

  

  “一片叶子”的力量,带来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雷山县大塘镇也宜村“白叶一号”茶园基地,茶农正在采茶。(吴采丽 摄)


  雷山县大塘镇高岩村,地处密林环绕与岩石夹杂中,由于缺乏致富产业,全村三分之二人口外出务工。得益于“白叶一号”茶园,如今全村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有生之年,见证了党和国家对我们农民的亲切关怀,贫穷被赶跑了,现在还给村里找到了最适合的产业,年轻人回来了,家乡发展就保住了根。”谈起变化,高岩村老村干杨通书竖起了大拇指。

  

  雷山县通过“以工代赈”、吸纳就业等方式,组织脱贫户与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务工。2021年,“白叶一号”管护及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农户1000余人次,实现就地就业50余人。

  

  就在这个春天,雷山县千亩“白叶一号”迎来初采期,第一期约有1000斤白茶采摘下树,茶青产值约10万余元,“白叶一号”茶园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