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中医情不移——记贵州省名中医、松桃民族中医院主任医师田明达
提示:
苗乡松桃,穿越漫长时空,人文荟萃,钟灵毓秀,苗医、苗药闪耀,岐黄源远流长。
“苗医”田明达生于杏林之家,幼年接触苗医,认识本草,耳濡目染医训: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他立志投身杏林。
铭记于心,付诸于行。祖辈言行浸润田明达,继承医方,勤学苦研,读书百卷,博采各家之长,传承创新苗药,悬壶济苍生。
辛劳采得山中药。田明达扎根苗乡,行走于乡野,搜集整理民间药方,穿行于山林,挖掘本草,医治父老乡亲,为苗医、苗药发展,贡献智慧与年华。
从医30年来,他走遍松桃28个乡镇,搜集整理民间100余种药方,在深山找到20多种罕见良药,以“八纲辨证”调和阴阳,祛群众疾痛,治愈若干男性不育、女性不孕。
他参与编著《临证悟道--基层名老中医唐海华学术经验传承集》,主持、参与“苗医热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民族民间医术挖掘整理及活态传承立项项目”等多项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从医行善,必有荣光。2017年3月,被铜仁市委、市政府授予“铜城名中医”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贵州省中医名医传承室工作指导老师。
现在,让我们走进松桃民族中医院,去触摸他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
春天的飞灵山,树木茂密,花开正艳,云雾缭绕,美景醉人。田明达未沉醉美景,他穿行于山林,找本草、取良药。
53岁的田明达爬坡上坎,步伐矫健。他又似一匹“识途老马”,七弯八拐,何地有药,有何良药,谙熟于心。
苗乡无杂草,遍地良药,他只取数味,只取所需,良药不可浪费。
是啊。上下五千年,西医传入黔东才百年,岐黄之术是苗乡群众健康之源,本草是生命之本,怎么浪费?
他取得必须良药,匆匆返回,洗、晒、制……
眼前,田明达亲力亲为制作药物,是那样耐心,那样仔细。他认为,病人以命相托,取药、制药必亲力亲为。
上山找药,下山制药,医治病人……周而复始30年,成为他从医生涯的细节。
追根溯源,源于医者仁心。
苗乡松桃,穿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勤劳智慧的苗乡人,在这片热土世代生息,创造博大精深的苗医药。
苗药代代传承,岐黄之术博大精深,守护群众健康。得益于口口相传,很多年长的苗乡群众都掌握几种药方,以应于生活劳动所需。
遍地皆良药,人人懂苗药。田明达的爷爷是读书人,烽火连天岁月,毕业于师范,不仅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人,还是颇有名气的苗医,认识良药无数。
“爷爷谙熟医道,家里线装医书一摞一摞。”田明达说,他的父亲也是老师,谙熟苗医苗药。因此,他从小耳濡目染医训: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田明达幼年聪慧,深得爷爷喜欢。每当夕阳西坠,山村飘起袅袅炊烟,老爷子总喜欢拉着幼年的田明达,穿行于田间阡陌,讲苗医故事,教田明达识百草,讲述每种草药的应用。
爷爷的教诲,浸润田明达的心灵。
潜移默化,在他少年时便认识了若干草药,知道多种药的用法,用于实践。
读高中时,同班一位同学,摔伤右手,造成骨折。
那是1985年。家庭贫困的同学未敢告诉家人,也未去医院,独自躺在宿舍,泪流满面。
看着痛苦的同学,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田明达,跑到山上采来草药,磨烂敷在同学骨折处,用杉木皮作夹板,绑好固定。
三十多天后,同学骨折的手奇迹痊愈。
治好同学骨折,坚定了田达明从医初心:以医术治群众疾苦。
他深知,从爷爷学到的那点东西,对博大精深的岐黄之术而言,不过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颗尘沙。
是的,从神农尝百年到《黄帝内经》,从《本草经》到《千金方》再到《伤寒论》《本草纲目》……岐黄之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若想在医路有所建树,需要不停探索。1987年,田明达如愿考上了贵阳中医学院。
十年寒窗,只为一朝成飞鸿。从此,田明达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
二
学海无涯,勤勉作舟。
走进贵阳中医学院,他知道什么是中医“阴阳五行”“八纲辨证”、阴阳调和,研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
岐黄博大,田明达勤学苦修,在中医妇科、心悸(心血管疾病)等领域颇有研究。1992年,大学毕业没多久,便在不孕不育领域大显身手。
阿芳(化名)生活在农村。她与丈夫结婚多年,没有怀孕,世俗眼光,让阿芳心泪洗面。夫妇俩找到了很多医生,都没有解决夫妇“心头之痛”。
后来,阿芳因身体病痛,到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看门诊。门诊医生正好是田明达。她表述了自己的病痛,又诉说了自己不孕。
诉说不孕,对她而言,为无意的倾诉。
让她没有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田明达告诉她:“我给你开副药,或许能解决你的问题。”
看着年轻的田明达,她将信将疑。
田明达告诉她,从中医理论而言,造成不孕的原因多为气血不畅,需要补益气血,调和阴阳……
听田明达讲得头头是道,阿芳那颗早已绝望的心,重新燃起希望。
她按照田明达的药方,连续吃了3个月,终于身怀有孕。
当她得知,自己身怀有孕的那一瞬,她流下了泪水,幸福的泪水。是啊,对彼时的阿芳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孕育生命。
十月怀胎,阿芳产子。满月后,她和丈夫抱着孩子登门道谢,却被腼腆的田明达婉拒。
阿芳产子,让田明达一战成名,患者慕名求医。数据显示,30年时间,他共治好若干男性不育、女性不孕。
上述只是田明达倾情中医,潜心医学的生动细节。他以“八纲辨证”调和阴阳,祛群众疾痛,30年时间,治好上万名外感、脾胃、不育不孕、心脑、痹证等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于某是田明达的同事。他的母亲居住在辽宁老家,身患三叉神经疾病(中医称为痹症)长达十多年,跑了很多著名医院,均没有解决。2021年,于某将母亲接到松桃,请田明达医治。仅两次药,病人痊愈。
阿均(化名)因脑外伤,行走不稳。他找到了田明达。田明达结合临床诊断,阿均因头部外伤,脑内有瘀血,开了活血化瘀、通络开窍药物,阿均恢复正常……
道不尽的感人故事。扎根苗乡的田明达潜心苗药研究,不辞辛劳奔走乡野,穿行于山林,挖掘民间药方。30年时间,他走遍了全县28个乡镇,搜集整理了民间效果良好药方100余,找到20多种罕见良药。
倾心中医情不移。长期从事苗药临床研究,田明达实现了从年轻中医师到主任中医师的转变。身份转变,从医初心不改。通过传承与创新,他通过苗药药理,创新多个药方,用于胃病、鼻炎、肾炎、不育不孕等疾病,造福苗乡患者。
三
医者德为先。
每到星期日,当很多人还在睡梦,尽享周末休闲时光时,田明达已早早起床,赶到门诊为慕名而来的患者把脉问诊。
他坐门诊那天,求诊群众会排起长队。从2012年,他当上医务科长,周日坐门诊,成为他雷打不动的规矩。
坐门诊时,田明达向来很仔细,对待每一位病人细致入微,望、闻、问、切,深入了解病情、确定治则治法,然后处方。由于病人很多,经常延误吃饭,没能按时就餐。
为此,深爱他的妻子杨玉芬总会抱怨:“不爱惜身体,你的胃受得了吗?”
然而,他总会笑着说:“我是医生,我会照顾好自己。”
一语成谶。妻子的担心“变现”,他的胃真的出事了。有一天下午1点许,他把最后一位病人送走后,胃突然疼痛不已。
幸好,他是医生,用药控制胃痛。经历那次胃痛,结合临床经验与丰富的医学常识,他还创新了一味中药,目前用于临床,取得极佳疗效。
岐黄之术薪火传。为了做好传帮带,他手把手带教医院医生。杨安全、车崇武、罗爱群等人在他的带教下,已成为医院骨干,走上领导岗位。
为了提升基层医技能力,他还下沉乡镇医院做好传技术提升。大坪场镇卫生院在他的帮扶指导下,建设了中医馆。
当前,该院除了开展常见病诊治外;还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开展针灸、推拿、刮痧、拔罐、中药熏洗、耳穴埋豆等特色中医治疗。
身为医生,田明达医术了得,学术造诣不凡。
他参与编著《临证悟道——基层名老中医唐海华学术经验传承集》,主持、参与“苗医热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民族民间医术挖掘整理及活态传承立项项目”“电针结合苗药康膝疼痛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等多项科研。发表“中医辨证分型疗法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研究”等10多篇论文。
身为医务科长,他立足岗位,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共派遣33名专家帮扶乡镇卫生院,利用9位专家的特长,协助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馆,运用中医中药技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使老百姓在家也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务科推动医院科室医生申报开展新技术24项,并对新技术进行了管理。他组织出版专业著作4部,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3项,发表科研论文22篇。
监 制:乐小东
总 编 辑:李平茂
执行编辑:戴 振
校 审:杨松林
编 辑:段魏魏
通 讯 员:侯桂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郭进 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