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万家 松桃“三心”融合辟新径

2022-03-22 15:12:46 梵净云天客户端

  如何让新思想、新风尚飞入千家万户?如何整合好资源建强阵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在苗乡松桃,有自己的答案:写好“融”字文章,以“三心”融合画好服务群众同心圆,探索了服务万千群众的新“路径”。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牵引,整合县融媒体中心、应急广播中心,实现“三心”同轴共转,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心”融合松桃模式。


  瞄准“十个服务”,聚焦“四单衔接”,让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通更畅。在潜移默化中,新思想、新风尚飞入苗乡千家万户,浇开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


  强阵地融合 打造新坐标


  日前,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大告村电价“问题”终于得到了妥善解决。盘信镇党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冉茂陆“松”了口气。


  大告村电价“问题”,是困扰村民多年的“心病”。


  追根溯源。1970年,因修建盘信镇老寨洞电站,大告村的土地被占用,按当时办法,老寨洞电站免费为大告村村民供电。


  后来,因电网改造、设备维修以及电站维持运营,老寨洞电站与大告村民协商,以低于市场电价收取电费。但在收费时,有的村民却以之前的协议为由拒交电费,从而成为了乡村矛盾焦点。


  乡村要振兴,基层的矛盾必须化解。今年,盘信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载体,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该镇创新推出“1645”工作法。即:围绕“初心如‘盘’、为民立‘信’”的1个服务宗旨,成立党声入“盘”、产业富“盘”、文艺润“盘”、平安守“盘”、春晖照“盘”、民生暖“盘”6支志愿服务队,着重开展传政策传理论、培育技术“经”技能“经”、送文化送温暖、保生态保平安4种服务形式,着力建设美丽盘信、文明盘信、幸福盘信、和谐盘信、平安盘信“5个盘信”。


  不久前,冉茂陆带领平安守“盘”服务队志愿者深入大告村,经过多次走访,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电价标准,成功化解决了村民“心病”,拖欠电费的村民心甘情愿交了费。


  民生事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盘信镇成功化解基层矛盾、推进乡村治理的做法,正是松桃通过政策叠加、制度引领、人才活用,让新思想、新风尚在群众心里扎下深根的生动体现。

  去年以来,松桃写好“融”字文章,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融媒体中心、县应急广播中心融合,通过“三心”发力,打造了“尚善苗乡”新坐标。


  政策叠加,保障服务添动力。松桃建立了多层次、分众化、互动式的综合性平台支撑,统筹做好组织、宣传、财政、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政策衔接,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打好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融合建设的“组合拳”。


  制度引领,系统服务增内力。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所、站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分别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所长、站长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长、支队长、分队长。出台《松桃苗族自治县文明安践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制度,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


  人才活用,专业服务显活力。围绕“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建立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的管理体系。松桃从县融媒体中心精心挑选“名嘴”“名摄”“名笔”“名编”,以注册志愿者的身份参与阵地建设,提升志愿队伍的专业素养,并量身定制了志愿者管理办法,从人才库选拔“精兵强将”,让志愿队伍更有厚度,切实做到各尽其才。

  阵地融合实现了“一盘棋”谋划,实现“一张网”布局,打造了新坐标。当前,松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融媒体中心、县应急广播中心同轴共转,为“尚善苗乡”金字招牌嵌入崭新坐标。


  激发新能力 移风易俗乡野绽放文明花


  清晨,盘信镇大湾村苗寨在鸟语轻啼中醒来。返村居住的退休老干部滕继承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休闲散步:“党的好政策,让村子基础强,连户路硬化到各家各户。”


  接着,他又说:“文明新风让苗寨的水更清、路更洁,人更美。”


  苗寨大湾村坐落青山绿水间,景美且崇德尚善,有“苗家孝子第一村”的美称。时至当下,滕树芝老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二十余年孝道,仍然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老人孝老,是“尚善苗乡”松桃的缩影。松桃凝聚千年岁月,崇德尚善在苗乡薪火相传。当下,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松桃,正以平台融合、“双线互动”为举措,激发“文明同行”新动能,教育引导居民追求文明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打下厚重的文明底色。


  资源互通,共享服务补短板。落实“1+13+N”志愿服务协作联动机制,全面释放宣传、文化、科技、司法、卫健等13个文明实践联席成员单位活力,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融媒体中心、县应急广播中心深度融合,携手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实现阵地联建、平台联搭、项目联推、活动联组、文明联创。


  按需组织了理论专家、党员先锋、共青团员、巾帼模范、春晖使者和文艺骨干,以座谈会、院坝会、文艺巡演、苗汉双语故事会的形式,深入安置点和边远苗寨,因地制宜补齐农村基层人员不齐、机构不全的短板。目前,累计宣讲1200余场,受众30余万人次。

  形式互补,特色服务见实效。组建“理论专家+省党代表”“理论专家+道德模范”“理论专家+致富能手”“理论专家+名嘴解说”4支二人宣讲队,打造“线下大讲堂”,宣传松桃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创新举措和经验成效。


  用好用足县、乡、村三级联动贯通的应急广播体系,打造“远程大课堂”。每天下午五点半常态化播发预警信息、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等自办广播节目,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


  线下服务见实效,线上宣传同步推进。打造“线上大学堂”,开设“微党课”“红色松桃”“苗歌新唱”“沿红军足迹.看老区变化”“乡村振兴记者行”等7个线上板块,并用好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资源,宣传松桃各级党组织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引导群众感恩奋进。

  栏目互鉴,创新服务聚民心。松桃发挥微松桃、松桃视界移动客户端、松桃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短新微快”优势,开设“尚善苗乡 文明同行”专题专栏,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作为文明实践宣传报道的“创新动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形成齐抓共管、聚力合为的积极态势。


  润物无声。以平台融合、“双线互动”激发“文明同行”新动能,乡野绽放文明花。松桃还以“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为主题,组织农村党员、基层干部、乡村教师等以身作则,引导群众抵制婚丧大操大办、人情债、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和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让乡村神形兼修,让农民鼓了“口袋”还“富“了脑袋。


  功能融合 “四单” 衔接服务出新招


  不久前,乌罗镇永若甜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滞销了。眼看着一年的心血要打“水漂”,合作社负责人吴若一筹莫展。


  心急如焚时,有人告诉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点单”服务,群众有需求,可在服务平台上“点单”。


  他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打开松桃苗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提出销售农产品诉求。让他没想到,他的“点单”很快有人“接单”。


  接单的是松桃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该中心将滞销的农产品拍成视频,推送央视三农频道播出,“滞销品”成了“畅销品”。吴若感慨地说:“群众急什么,平台就解决什么,这样的服务贴心、暖心。”


  松桃苗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是松桃志愿服务“供需”平衡点,通过功能融合,建起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多方协调”机制,实现了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之间有效衔接,实现了线上“点单”、中心“派单”、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精准衔接,拓展了服务新渠道。上线之后,很快便火了起来。

  那么,松桃苗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为何很快会“火”?原因是,松桃有自己的一套服务机制。


  即时点单,在线服务全天候。松桃苗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居于“松桃视界”移动客户端首页,并导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与线下群众之间实现即时连接,提供“点服务”“秀文明”等24小时一站式服务,避免了文明实践活动要么“扎堆”、要么“冷清”的两个极端。


  及时派单,高效服务全覆盖。孵化出39个志愿服务精品项目,涵盖了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医疗卫生、科技培训等13大类。收到群众点单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居所相邻、行业相近、人岗相宜的原则,指定志愿团队,明确菜单内容,为点单群众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服务体验。限时接单,贴心服务全方位。各志愿服务队根据自身职责和服务性质迅速接单,并承诺于72小时内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任务,如实做好活动签到、时长记录和积分兑换。适时评单,跟踪服务全过程。任务完成后,邀请被服务对象当场填写群众点评单,评价为“优秀、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四单” 衔接服务出新招,实现了群众需要什么,志愿者就提供什么。哪里的群众需要,志愿者就出现在哪里。如针对团山社区搬迁群众的需求,团县委以“关爱留守未成年人”为重点,推出“四点半课堂”,派志愿者为搬迁群众子女做好课后服务;县残联“一馨一益”志愿服务队聚焦残疾人士生活需求,上门赠送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工具。


  目前,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共计8.1万余人次,服务时长约91余万小时,构筑了纵向涵盖县、乡、村,横向覆盖党、政、群的文明实践“三心”融合的联动互补、志愿服务处处开花的新格局。


  凝聚磅礴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


  以文聚力,以文铸魂。苗乡松桃,如何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又如何以文聚力,凝聚磅礴力量。通过松桃新时代文明实践,让我们找到了答案。


  走进松桃职校2021级刺绣班教室,十余名学生在苗绣教师吴仙花指导下,认真练习苗绣针法,绣布上花鸟在学生指尖现雏形……“学习苗绣的有汉族学生,也有苗族学生,学得都很好。”吴仙花看着心灵手巧的学生,笑着讲述苗绣的前世今生。


  “苗绣穿越千年历史,是苗家人用于生活及传情达意的物品。”


  “以前没有缝纫机,衣服靠一针一线,可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每位苗家女孩,都会苗绣。”


  “由于苗绣制作复杂费时间,加之社会经济发展,人人都穿上了时装,学苗绣的人越来越少了。”吴仙花说,现在学校开设苗绣班,苗汉学生同学苗绣,不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更让民族团结之花尽情绽放。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让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通更畅。松桃将苗族刺绣引进校园、举办民间苗乡技术培训班,为苗绣艺术传承与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石,为乡村振兴凝聚人才力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走进松桃蓼皋街道粑坳社区,精致楼房坐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墙上“干群同心,党群同心,共建幸福家园”字样格外醒目。

  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构建起以社区党支部为“圆心”,党员队伍为“核心层”,共建单位为“贴心层”,志愿队伍“连心层”的同心圆党建工作模式。


  通过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汇聚服务合力,成功搭建起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渠道、协作平台,形成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活动共办、服务共抓的强大合力,构建了干群同心、党群同心的党建同心圆。


  粑坳社区还探索形成以“实践站+实践点+实践基地”为载体,通过建组建“五心”(即明心、励心、舒心、暖心、悦心)志愿服务队伍,促进了促进移风易俗、家风传承、邻里和谐、民族团结、安乐祥和,汇聚了力量。


  力量强则产业兴。眼下,该村不仅有汇丰锰业、三合锰业等外来企业,还打混凝土公司、水厂、生猪、油茶四个集体经济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眼下,漫步苗乡大地,一座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载体,一位又一位新志愿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目前全县27个实践所496个实践站同频共振,8万余名注册志愿者同心共向,围绕理论宣讲、知识普及、移风易俗、产业发展等方面内容,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注入磅礴力量。(胡伟 龙阳雨 郭进 白春霞/文 龙元彬 谢慧芳/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