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篇章”

2021-12-06 11:28:55 动静贵州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不断探索完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制度,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今年入冬以来,1500多只黑颈鹤陆续抵达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时间,高原湖畔,百鸟欢鸣。灰鹤、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等近250种珍奇水鸟在此悠然越冬。水更清、岸更绿的草海成为了候鸟的栖息家园。


  几乎同时,六盘水的凤池园内,成群结队的红嘴鸥如约而至。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向好,今年,贵州省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增至196种,全省处处呈现出人和鸟欢、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六盘水市民 姜先生


  六盘水市民姜先生告诉记者:“今年来得特别多,我们这个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希望这些小精灵每年都过来。”


  这些年,贵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个个创新举措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在遵义,乌江鱼的家,从江水里搬进了集装箱,拆除网箱水更美,生态养殖鱼更肥,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一步步筑牢。


  在安顺,“花椒经济”成为当地石漠化治理的突破口,不断打响的“板贵花椒”,让关岭县5万亩石山荒山披上绿装,焕发新的生机。



  在贵阳,南明河沿岸34座再生水厂让生活污水变清流,地下建厂、地上造园的模式既实现了土地利用效能最大化,更为同类型城市河流的治理贡献了“贵阳方案”。


贵阳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 刘楚霞


  贵阳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刘楚霞说:“我们创新思路,大胆尝试,沿着河分散布局再生水厂,污水就地收集,再生水就近回用。现在,这些再生水厂每天可以为南明河流域提供150万吨生态补水,一年可以节约近5亿吨跨流域调水。”


  推动绿色发展,重在建章立制。今年7月1日,我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在云贵川三省共同实施,实现了赤水河从“分河而治”到“共同治理”。


  这些年,贵州先行先试,不断增强守护绿水青山的制度力量,先后实施了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绿色屏障建设、生态评价考核、生态产业发展、司法保障、生态扶贫等领域实现多个全国“率先”,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为美丽中国贡献了“贵州智慧”。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规一处副处长 胡頔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规一处副处长胡頔说:“围绕水、气、声、渣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可以说,贵州省生态环保法规制度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多件法规走在了全国省级立法前列。”



  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敢闯敢拼,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收获的是一份绿意满满的“生态答卷”: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世界自然遗产全国最多、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生态颜值”释放出“绿色价值”。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贵州守牢“绿色门槛”,以生态文明引领“四化”发展。



  在瓮安,近2万亩的茶产业让石山变“金山”,远销欧盟的“黄金芽”成为老百姓的产业靠山。



  在施秉,1.5万亩的林下资源,培育起品质优良的魔芋,不断延长的产业链条预计帮助当地增收1.5亿元。



  在大龙产业园区,乌江水电完成供热系统改造,为开发区9家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提供节能、环保的能源保障。


  从优质生态产品走出大山,到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2%,如今的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工业产业持续绿色转型,新型电力系统“风光”无限,大数据产业增速全国领先。黔贵大地上,青山绿水的自然禀赋正化作磅礴的绿色动能。



  新征程上,贵州必将继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优良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