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山里美群众山间乐产品山外俏 ——松桃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初夏五月,随风荡漾的碧波簇拥着巍峨的梵净山,未曾远去的春意依然是黔东大地的底色。俯眺苗乡松桃,成片的荒山披上了绿色外衣,成排的大棚孕育着致富希望,挺拔的果苗散发出诱人清香……
近年来,松桃自治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既把好风景留在了大山里,又把好产品畅销到大山外。
荒山变金山,农民换了新饭碗
山峦苍翠,茶树绵延。漫步在盘信镇六塘村,谁会相信眼前这片欣欣向荣的茶海,原本是沟壑纵横、乱石嶙峋的不毛之地。
“以前全是岩窠窠,牛羊赶进来,都得饿肚皮!”聊起往昔的艰辛,村民们连连感叹。
可不是,4000多亩荒山上顽石裸露、土壤贫瘠,根本种不出庄稼来。县里几番考察后,终于找到突破口,调来大型机械进行土地整治,改造成梯土,栽上了油茶苗。
几经寒暑,如今裸露的山体换上了绿装,油茶树成长为摇钱树。村民农闲时,到基地干零活、领工资;到了年底,双手攥着流转费和入股分红,捧上了稳定增收的新饭碗。
打好组合拳,青山就能源源不断地生金。正大镇8000亩“花语长征”油茶园区结合水域资源,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在“山字经”中里找到了新路子。
目前,该园区共有1家龙头企业引领,3家合作社经营,吸纳周边群众到观光园就业务工,通过劳务报酬、土地入股分红等模式有效增加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带动正大镇“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把油茶果变成了致富果,让风景线融入了产业链。
迈步“十四五”,松桃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要求、探索新思路,重点打造黄板至长兴至木树、盘信至正大至牛郎、普觉至寨英至沙坝油茶产业带。
松桃县委在“四县四化四区四松桃”发展战略中,提出坚持生态立县、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绿色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美丽松桃的发展愿景,为无缝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座座阻碍脱贫步伐的大山,纷纷化作老百姓的“绿色银行”,蓄满了当地群众的“活期存款”。
泥窝变金窝,农村换了新气象
“传统农业没有奔头,再好的田土累死累活,也只能管温饱。”忙碌在全自动拣蛋流水线上,九江街道杨柳社区的刘大发侃侃而谈。
刘大发的妻子抢着接过了话头:“一年四季日晒雨淋,泥巴滚滚的,没过一天好日子。”似乎往日的怨气还未散尽。只不过看着密密麻麻的鸡蛋直接送到手边,笑容很快又浮现在她的脸上。
一座4万只蛋鸡的大棚,夫妻俩就能轻松承包所有工作,搁谁都高兴。这一切,都与同仁望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有关。
喂食机会自动把配好的食物倒入槽中,传输带会自动把鸡蛋收集在一起,排放的粪便会自动分离出来,再倒进有机肥发酵罐。从喂料、调温,到拾蛋、清粪,全部实现自动化操作,形成了环保高效的经营模式。
“政府把53.3亩土地交给我们,我们把实惠送给406户1641个村民!”望乡集团副总经理肖德洪如今说话底气十足。
底气从何而来?答案就在销路上。
湖南、重庆的批发商每天电话催着供货,九江、世昌两个街道,存栏蛋鸡22万羽。每年约有8000万枚鸡蛋远销山外,产值将近4000万元。
走进孟溪镇安山村的桃源香菇生产大棚,暖湿空气裹着菌香扑鼻而来。基地法人李春学穿梭在菌架间,指导村民为菌棒排气。
自从基地引入了现代化的设备后,菌棒的加工效率提高了四五倍,需要的人工也跟着大幅减少。想到一部分村民又会闲下来,李春学就始终高兴不起来。
今年,孟溪镇成立了安山村食用菌基地,向他预订了30万棒菌棒,用工量一下子增加了1000多个,笑容又才回到了他的脸上。“今年新增了30万棒,乡亲们可以在棚里多挣6万多块工钱。”李春学说出这番话时,就像自己挣钱一样高兴。
9月份出菇后,不光重庆、怀化等地的老客户敞开了大门,东莞市的蔬菜批发商也在积极对接,准备借助东西部协作的契机,打开新的销路。
阔步新苗乡,一座座现代化农业大棚在阳光下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专业化的生产、规模化的经营,让曾经的泥窝变成了金窝,把产业空壳的村庄变成了富民兴村的热土。
绿果变金果,农业换了新引擎
油茶是木本油料之王,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持下,松桃的油茶产业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建设占地20000平方米加工厂和年产4000吨的生产线,按照有机流程,采用冷榨工艺,适合孕妇、老人和小孩食用。
2018年11月,松桃县委副书记、县长龙群跃出镜中央电视台2套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推介产于梵净山东麓的“三山谷”有机山茶籽油,打开了品牌的知名度。节目播出当天,广东、江苏、上海等20多个省市的消费者打来订购电话。
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赋予了正大镇茶叶富含高氨基酸、高茶多酚的独特优势。铜松高速、铜仁凤凰机场带来的交通便利,更为茶叶出山插上了翅膀。
时下,明前茶的采摘与加工早已经结束,梵锦茶业的副经理张世羽却闲不下来。春茶“一天一叶”进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毛峰红茶远销福建、广西、安徽等地,3000万元的产值超过了预期,500余万元的采摘费装进了群众的口袋,但该企业仍不满足。
“茶山上的夏秋茶可等不得,晚几天就木质化哩。”穿梭在加工车间内,张世羽不停地提醒工人。
要想提高茶山的效益,茶叶的下树率至关重要。在梵锦茶业推出的新战略体系中,茶园“全下树”是最关键的一环。黑茶、绿茶、红茶、白茶和环保茶原料实现全下树后,产值和利润还可以增长10个百分点,最大限度摊薄企业的成本。采摘和加工期一直到十月份,满足了周边群众长期就近就业。
生态含绿,发展含金。
站在新起点上,松桃以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为契机,着力打造生猪、家禽、生态茶3个百亿级产业体系,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齐头并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掀开了“农”墨重彩的篇章。(记者 杨杰 龙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