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试论红六军团西征采取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石啸 2021-05-06 12:51:35 松桃融媒体中心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试论红六军团西征采取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在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等的错误指挥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
 
  面对优势敌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9700余人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奉命西征,为中央红军开辟前进道路。红六军团在西征转战湘、桂、黔等西南诸省的过程中,面对装备精良的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迂回穿插,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达黔东苏区,与红三军顺利会师,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和中革军委赋予的艰巨任务,为中央红军长征创造了条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红六军团在西征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红军由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术上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的做法,虽然在有关红六军团西征的著述和论文中偶有提及,但尚未有专题论述,本文拟以红六军团西征史实为主线,依据文献资料和相关著作,从红六军团西征中灵活处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灵活处理“打”与“走”的辩证关系、灵活处理“迂”与“直”的辩证关系、灵活处理“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四个方面重点对红六军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一问题进行客观的探讨,并以实际的典型战例加以印证,以达到窥斑见豹的目的。
 
  一、瞒天过海:灵活处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孙子兵法》中说:“兵者,诡道也”,自古以来都是兵不厌诈的。在战争中,为了迷惑敌方,使之造成错觉,往往采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战术手段,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战术目的。红六军团在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战术手段,灵活处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使敌人企图“围剿”红六军团的美梦破灭,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1934年夏,敌人为了在湘赣苏区根据地“聚歼”红军,一面在苏区周围和中心区域以及交通要道加紧赶筑封锁碉线,一面积极调整部署,集结兵力,准备与红军决战。中央红军由于错误作战方针的指导,屡战受挫,根据地日益缩小,形势日益严重,中央红军在内线粉碎敌人“围剿”已没有可能。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这种情况下,于7月23日训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苏区西征,转移到湘中创建新的根据地。8月初,除南部黄坳、五斗江、衙前一线尚未完成外,其余封锁碉线均已基本完成,敌人的机动作战兵团开始秘密调动:第15师向五斗江及其以东地区集中,第16师向黄坳、息锣一线机动,第62师向永新以南的龙源口、峨岭仙地区调动。位于南康地域的粤军余汉谋部,也奉蒋介石的命令北进。湘、粤两敌企图一俟部署调整完毕,即向红军发动全面进攻,首先歼灭红六军团,摧毁湘赣苏区,尔后再向东配合主力进攻中央红军。红六军团发现这个新的情况后,向中革军委建议,乘敌南线部队正在调整部署,封锁碉线尚未构成,尤其是敌第15师尚未到达衙前、五斗江地域的有利时机,提前于8月上旬突围,并将部队隐蔽推进到遂川以北的横石和新江口一带便于机动的地域。
 
  红六军团的建议得到中革军委的批准后,遂即派独立第5团渗入赣江沿岸万安县的下东和沙塘一带活动,伪装红六军团,侦察赣江水势,并扬言红军主力将分三路东渡赣江,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误判,认为红军必东渡赣江;又于8月5日派出一部兵力,以突袭手段,攻占了敌内层封锁碉线上的重要支撑点衙前,建立了突围的翼侧掩护阵地。接应部队独立第4团赶到后,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开始了英勇的西征。
 
  在独立第4团的接应和掩护下,红六军团由横石、新江口地域出发,以突然行动,首先在遂川以北五斗江以东的溪口,突破敌人正在抢修的衙前至五斗江的封锁碉线,再经下长隆、枫树坳、官坑连续突破敌遂川至黄坳、遂川至七岭的封锁碉线,8日袭占藻林,全歼守敌地方民团,9日攻占左安。红六军团不顾盛暑酷热,昼夜兼程,一鼓作气在猴子岭又突破敌寒口至广东桥的封锁碉线,于8月11日进到桂东以南的寨前圩,当晚派出前卫第53团占领沙田,并将寨前圩到沙田之间20余座碉堡全部摧毁。至此,红六军团胜利地突破重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红六军团的成功突围,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迫使它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
 
  客观地说,这次突围是很成功的。红六军团这支只有9000多人的部队竟然能在8个多师且装备精良的敌人重兵包围和严密封锁下,撕开它的防线,冲出重围,而又保持了自己部队完整无损,这和红六军团战前对敌情的掌握和分析判断,对突围方向的决定,对突围时机的选择以及采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迷惑敌人的战略战术是分不开的。充分体现了一个“活”字原则,致使战场态势发生了向有利于红军方面的转变。
 
  二、因势而动:灵活处理“打”与“走”的辩证关系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中,所有战术原则的运用,都应因敌而变,注重灵活机动,做到敌变我变、随机应变,以“活”求存、以“活”取胜。红六军团西征中在文村迎击湘、桂追敌及凯寨、孟优和大广之战中,根据战场态势和敌情变化,因势而动,动中谋活,灵活处理“打”与“走”的辩证关系,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当红六军团安全渡过潇水,在蒋家岭击溃桂军第55团一个营及民团的阻击继续向纵深发展时,防守道县和寿佛圩的桂军第19师主力前来增援。为避免腹背受敌,红军遂撤出战斗,向北经清水关进入广西,当晚占领文村(今文市)。红六军团判断:位于蒋家岭地区的敌第19师主力部队,很可能对我尾追不舍,如不给敌以严重打击,将对以后行动不利。因此,决定主力继续前进,以后卫第53团全部及第50团一个营,在文村地区占领有利地形,迎击该敌。经过激战,击退该敌,致使敌人伤亡惨重。追敌遭此打击后,便不敢贸然行动。为红军尔后抢渡湘江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1934年9月25日,红六军团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北进,但当部队进至凯寨、孟优地区时,遭到湘军独32旅及第55旅的堵击。由于敌先期到达,占据了有利地形,完成了兵力部署和火力配备,构筑了较完整的野战工事,红六军团虽连续攻击给敌以重大杀伤,但未能突破敌军阵地。这时,桂军第19师又从天柱县的盘杠方向急速增援,西面又有黔军王天锡的部队,如继续打下去,对红六军团十分不利,且沿㵲阳河一带敌已有准备,而镇远以东又不能徒涉。因此,红六军团决定退出战斗返回大广,准备改由大广西进或南渡清水江再沿江而上,相机北渡㵲阳河。傍晚,红六军团由凯寨、孟优地区出发,连夜回师。但26日晨抵达大广时,与先到达大广的尾追之敌桂军第24师遭遇。敌军已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且完成了战斗准备。红六军团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又在崇山峻岭中经过整夜急行军,部队疲劳饥饿,正欲翻越大广坳的坳口时,突然遭到敌人猛烈袭击,军团领导考虑到前有桂军堵击,湘军也很可能从凯寨、孟优追来,有腹背受敌的危险,认为再打下去就是一个消耗战,还会使红军损失太大。于是,当即果断决定迅速撤出战斗,摆脱敌人,向西转移。遂令前卫红18师第52团和第54团从大广以西大山进入战斗,掩护军团主力转移。两团向敌发起猛烈进攻。军团主力在红18师的掩护下,安全转移。从而避免了一场无必胜把握的消耗战,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
 
  毛泽东在阐述战争中如何把握“打”与“走”时,他将之归纳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是毛泽东对运动战的通俗解释,在处理“打”与“走”的辩证关系上,毛泽东强调指出:“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更好地‘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点上。”[1]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几种不能打的情况:一是当面的敌人多了不能打;二是当面的敌人虽不多,但他和附近敌人十分密接,有时也不能打;三是凡是不孤立而占有十分巩固阵地之敌不能打;四是打而不能解决战斗时,不要再继续打。总之,“打”或“走”取决于能否有胜利的把握,无把握的仗是不能打的。不仅无绝对胜利把握的仗不能打,而且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也是不能打的。“走”则是为了避免与敌人与敌军硬拼,是在运动中寻机歼敌,也是为了更好地打。
 
  上述红六军团在文村迎击湘、桂追敌及在凯寨、孟优和大广之战中,军团指战员根据战场实际态势,灵活机动,因时制宜,因势而动,灵活处理了“打”与“走”的辩证关系,从而实现了作战的预定计划,达到了作战的预期目的。
 
  三、以动求存:灵活处理“迂”与“直”的辩证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里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实际上就是战争主动权的问题。致人,调动敌人,掌握了主动权;致于人,被敌人调动,陷于被动地位。红六军团在西征中,为了赢得战斗的主动权,往往采取大迂回的运动战,成功地调动了敌人,使敌军在运动中疲劳沮丧,露出破绽而寻机予以歼灭。实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从而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如红六军团在与敌人抢渡湘江之战中,大胆地迂回湘南,抢渡湘江,以变求存,灵活处理“迂”与“直”的辩证关系,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1934年8月20日,红六军团在跳出湘赣苏区敌人的包围圈后,发现湘敌后方兵力极为空虚,在郴、宜公路以西广大地区,除部分县城有保安团少数武装防守外,没有发现敌军正规部队的踪迹,红军所到之处如人无人之境,判断敌人在湘江沿线也很少有重兵防守。为了争取先机,“减少将来渡湘江的困难”,红六军团决心以强行军直奔湘江,在零陵附近地区乘虚抢渡。于20日报军委后,部队即开始行动。此时,湘敌刘建绪发现红军“有向祁阳、零陵间偷渡湘江西窜之样”。遂即决定:“以聚歼该匪于湘江右岸为目的”,组织对红六军团的围歼行动。从8月21日起,以湘江为目标围绕着抢渡与反抢渡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都在紧急调动部队,抢时间,争速度,以夺取先机之利。
 
  在湘江兵力极度空虚的情况下,何键和刘建绪抽调了大量的军力;并电请桂军派兵出全县、零陵,粤军派兵出宜章配合作战。这样,湘、桂、粤三省总共计划动用28个团的兵力,采取联合行动,企图围歼红军于零陵附近地区。此外,敌人还下令将零陵至归阳沿湘江一线所有船只一律拉往北岸,并断绝水上交通。
 
  红六军团21日由新田出发,当红六军团通过急行军于23日24时赶到零陵以北的蔡家埠地区时,发现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敌段珩旅及保安部队已先我一天到达湘江,并已沿江展开,敌追击部队第15师已进到阳明山地区,桂敌第19师及广西民团两个团正分向道县、零陵前进,零陵到归阳沿江一线所有船只已被敌拉往左岸,这一带江面宽阔且连日降雨,江水暴涨,不能徒涉。在这种情况下,按原定计划抢渡已不可能。因此,红六军团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在零陵地区抢渡湘江的计划,迅速向东南转移,进入阳明山山区,准备在该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以阳明山为中心的根据地,求得暂时立足。24日红六军团在分水坳地区击退了追敌第15师,25日进入阳明山后,发现这里地瘠人稀,十分荒凉,且区域狭小,大部队活动甚为困难,不便建立根据地。这时,中革军委也致电红六军团,除通报了“敌人拟于零陵地区与我决战”的重要情况外,还指示红六军团立即行动,转移到阳明山以南地区,给追敌第15师以打击,然后在道县以北地区渡过潇水,尔后“经道县、全县地区进到城步,或不经全县而经湘、桂边境转至新宁、巫山地域”。红六军团根据军委通报的重要敌情,决定先在阳明山山区与敌兜圈子,相机甩开敌人,然后再按照军委的指示行动。26日,红六军团连夜东下阳明山,拂晓进到白果市,全歼当地反动武装。当敌人发现红军东移而赶来白果市时,红六军团已由白果市急转南下,进到石家洞地区,打退了敌第16师的追击,并利用夜暗在永安圩附近秘密穿过敌第15师的防堵部队,于28日进到嘉禾县的广发圩。敌人遂由北而南追来,红六军团急转西上,连续急行军三天,于8月31日乘虚在道县以南的薛家厂安全渡过潇水,把追击之敌远远甩在后边。敌人追又追不上,堵又堵不住,打又打不着,被红六军团牵着鼻子兜了一个大圈子,走了上千里路,一无所获,反而搞得昏头转向,疲惫不堪。刘建绪企图在零陵地区围歼红六军团的计划,在红军忽东忽西、飘浮不定、机动灵活的行动下,以失败而告终。
 
  当红六军团安全渡过潇水,在蒋家岭击溃桂军追敌,并向北经清水关进入广西灌阳县的文村时,湘敌刘建绪根据早已过时的情报,误认为红军还在湖南道县以西的高明桥。他判断:“红军在黄沙河上流渡河之公算为多,下流为少,不出东安之白沙、大庙口趋新宁,便出梅溪口趋城步。”因此,选定黄沙河地区为预设战场,开始调动部队,企图歼灭红六军团于黄沙河地区。这个作战计划在9月3日由中革军委以火急电报通报给了红六军团。红六军团从军委电报和自身派出的侦察中了解到:湘敌主力正向黄沙河地区调动;桂军第19师已被红军甩在后边,又不敢贸然追击;第24师正由柳州向广西北部调动,但尚未到达;全县、兴安两城只有少数民团常备大队驻守,全县至兴安之间一百多里的湘江沿线无兵防守;这正是乘虚抢渡湘江的极好时机,遂于4日从石塘地区出发,按照军委指定路线,经麻市直达湘江江畔,在凤凰嘴之董家堰,利用一条卵石滚水坝,未发一枪一弹安然渡过湘江,并径直西上,进入西延山区,刘建绪在黄沙河地区虽陈有重兵,却是鞭长莫及;桂军虽然发现了湘江防堵部署上的漏洞,紧急调动部队企图弥补,但为时已晚。
 
  纵观红六军团迂回湘南抢渡湘江的战斗,核心的部分是围绕一个“动”字做文章,以“动”调敌,以“动”求存,通过在灵活机动的大迂回运动中寻找有利战机,从而牢牢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使敌军受制于我,而我却不受制于敌。
 
  四、避实就虚:灵活处理“强”与“弱”的辩证关系
 
  纵观古今战史,没有一成不变的作战模式,没有百战百胜的制胜招法。灵活用兵是永恒的规律,因敌制胜是高超的策略。红六军团在抢渡大沙河和甘溪之战中,面对湘、桂、黔三省20个团的装备精良的敌人围追堵截时,根据战场的态势,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灵活处理“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红六军团在大广摆脱敌人后,经高丘、良上、报京、施洞口于30日进至黄平县的瓮谷垅。这时,湘、桂、黔三省敌军分两路追来。一路由廖磊亲自率领桂军第19师和湘军李觉部第55旅及独32旅,沿三穗通往镇远的大道平行追击;另一路由覃联芳率领桂敌第24师和湘军补充第一总队,紧随红军尾追。敌人企图以黔军王天锡率领的第1、第5、第6和特1团等4个团在施秉至黄平一线从正面堵击,以北路敌军在三穗、镇远、施秉一线由北而南压迫红军,在敌尾追部队配合下,将红六军团歼灭于镇远以南㵲阳河与清水江两河之间。但是,敌人的阴谋没有得逞。红六军团于10月1日选择战斗力薄弱的黔军为突击对象,在滥桥至东坡地段上抢渡大沙河,于行进间一举突破黔军防堵阵地,并乘胜袭占了旧州。
 
  在甘溪,红六军团由于未能击破敌人,从而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约20个团的包围之中。在红六军团的北面石阡至白沙一线,为湘军李觉的第55旅、独32旅以及湘黔边“剿匪”第一团(谢明强团)等共5个团;东面为廖磊亲自率领的第19师(2个团)把守石、镇大道;南面施秉至余庆一线为桂军第24师、湘军成铁侠第一补充纵队及王天锡率领的黔军一部(约8个团);西面在乌江对岸为侯之担部(5个团)。军团领导考虑到,甘溪一仗部队被敌截断且损失较大,又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处境极为严重;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决定不与敌人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尽量避免无益的消耗,采取灵活的游击动作,在石(阡)、镇(远)、余(庆)之间,利用崇山峻岭,深林密布便于隐蔽行动的有利条件与敌周旋,寻找敌人间隙或薄弱部分冲出包围,迅速转入黔东苏区与红三军会合。8日,红六军团主力进至红庙,打退了桂军第19师的追击,然后向南转移,又在石、镇大道间的路腊遇敌堵击,无法穿过敌军封锁线,经激战后方摆脱敌人,10日到达黑冲。为了避免遭敌袭击,遂离开道路,利用绳索,翻越了悬崖峭壁的滴水岩。11日到达紫荆关一带,发现施秉一线地区有敌重兵防守,难以向南突围,遂绕道北行,经马溪、走马坪到河闪渡,准备西渡乌江。但发现黔军万式炯团在乌江西岸防守,渡江未成,又折向东,经瓮溪司于15日到达朱家坝,准备经板桥渡过石阡河,前往印江会合红三军。当前卫第52团到达板桥附近时,遭湘敌堵击。16日,军团决定向白沙、甘溪方向转移。当进到龙塘、关口一带时,又被湘军第55旅唐伯寅团及独32旅和黔军一部堵截,经激烈战斗将敌击溃,军团主力继续向甘溪方向转移。
 
  17日,红六军团由石阡以西的国荣出发,午前重抵甘溪,决心乘敌不备,利用夜暗向东冲出敌人包围。当天中午经杜脑山、卧水,黄昏前到达干河坝。这时,石、镇大道间的平贯只有谢明强团一个营,马厂坪没有敌军。红六军团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以警卫营抢先占领马厂坪并控制了向东去的大峡谷谷口,主力部队利用夜暗在当地老猎人的指引下,鱼贯东行,从一条没有道路的大峡谷中(当地群众称老窝沟)向东突围,穿越石、镇大道。这时,湘军第694团及谢明强团各一部先后赶来截击,在红军掩护部队坚决阻击下,激战至午夜被击退。天亮前,军团全部穿过峡谷,终于突破了敌军包围。
 
  在上述两次战斗中,红六军团无论在人数和装备上都是和敌军相距甚远,因此红六军团灵活机动地采取了“避强就弱”的作战方针,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结语
 
  实践证明,红军战胜敌人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采取运动战,或者说主要是采取运动战。红六军团西征过程中,是在敌强我弱条件下作战。对于敌人的进攻,红军善于避实击虚。首先避开其锋芒,让其深入,然后利用有利条件,发现敌人的弱点,造成敌人的过失,以求得战机;客观地说,红军由于技术贫弱,在总的兵力对比上处于很大劣势。所以要想战胜强敌,必须集中兵力,求得在战役战斗上的优势,故红六军团坚持以打运动中之敌和立足未稳之敌为主要作战目标。红六军团部队在实行运动战中,基本指导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具体战役战斗中,则是按照敌我变化着的条件,机动灵活地采取行动。当敌人分路扑来寻求红军作战时,红军就同敌人兜圈子,待发现敌人的弱点和错误,就迅速集中兵力反击其一路,给敌以重大打击,粉碎敌人的合击阴谋。红六军团在迂回湘南抢渡湘江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运动战没有固定的战线,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是为着打,走是为了创造战机,有时则是为了恢复主动。在战略转移中,对于追击截击和阻击的敌人,必须抓住战机,实行主动的放手的攻击战。这时的打是为了走。红六军团从湘赣向黔东转移中,在广西北部,敌人两个师紧跟追来。红军在文村占领有利阵地,给了追敌以有力打击,迫使敌人不敢冒进,因而争得了渡过湘江的必要时间。到贵州镇远地区时,前有湘、桂、黔三省敌军防堵,后面追兵已经接近,南面又有大河障碍,红军选定西面贵州国民党军防守薄弱的地段,进行坚决突击,以战斗打开了前进的道路。在战略转移中,只有把走建立在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预定计划,达到预期目的。可以说,红六军团在这次西征中,是集游击战、运动战的大成。正因为善于运动战、游击战,所以在与敌人兵员武器及其他条件对比居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仍能顺利的转战湘、桂、黔等西南诸省,很好的保存了有生力量,完成了西征的预定战略任务。
 
  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红六军团在西征转战中,无论在军事行动上,在攻守的态势上,在兵力的运用上,都很好地运用了避实就虚,以实击虚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根据战场敌我变化的情况,扬长避短,因时因地制宜,因势而动,“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大大提高了战斗的效费比例,从而取得了“因敌而制胜”的战略战术效果,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与红二军团会师后又有所发展。后来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发动的湘西攻势和乌蒙山回旋战等一系列的胜利都源于此。红六军团在西征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成功地突破敌人重重包围的做法,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石啸)
 
  注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230﹒
 
  [2]战史编委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M]﹒解放军出版社,1992﹒
 
  [3]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中共党史研究》[J]﹒1996(3),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1996﹒
 
  [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二)红二方面军征战记》[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