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六强六升”促茶叶生态产业发展
我县着力推进生态茶产业绿色发展,实现茶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促进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全面落实省、市、县委决策部署,以生态茶产业为引领,着力构建茶产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深入推进我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按照“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总体思路,围绕建设茶叶大县、茶业强县的发展目标,坚持“强基地育主体、拓市场促产销、融文化促品牌、创机制增效益”全产业链发展路径,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落实茶产业发展“八要素”,把生态茶产业作为全县重要的生态产业、经济产业和扶贫产业来抓,作为全县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突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突出茶产业利益联结,突出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六强六升”促进茶叶生态产业发展,助推全县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
强化基地建设,茶园升质增效
着力围绕茶叶园区、成园基地周边逐年拓展茶叶面积,力求串点连线、连线成片,大力开发新兴茶区。严格按照标准化茶园和建园技术措施要求,做好新植茶园选址规划。落实新植茶园经营主体,优先选择有实力的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种茶大户等作为新植茶园种植主体,鼓励政府平台公司、招商引资企业投资规模化建设茶园基地,进一步提高茶园基地建设的集中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着力抓好幼龄茶园管理、投产茶园管护和低产茶园改造,大力推广幼龄茶园覆草、间套作技术,引导茶农增施有机肥,推广瓮福、金正大等茶叶专用肥,广泛应用测土施肥技术,开展茶园水肥一体化示范。普及茶园修剪管理技术,建立茶园机械化管理示范基地,提高茶园标准化、机械化管理水平。
强化主体培育,加工转化升级
用好用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创业创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茶产业项目扶持等政策,切实增加具备初加工能力的茶叶经营主体(合作社)数量,2020年,补齐涉茶乡镇(街道)茶叶初制加工空白,全县具备初加工能力的茶叶经营主体要达到50家以上。加大对初制加工企业新技术运用、厂房建设、设备更新的扶持力度,支持茶叶小微企业、茶叶加工作坊扩大加工能力,提高茶青下树率。鼓励县内优势茶叶企业通过整合、跨乡镇并购、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方式实现兼并重组,扩大生产加工规模。
加快茶叶加工经营主体SC证办证进度,增加茶叶企业获证数量,组织参加“二品一标”、ISO9001、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培训,加强对“贵州绿色”“梵净山茶”区域公共品牌的县域管理,组织开展品牌标准宣贯活动,对企业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进行全员培训。
强化产地宣传,升级形象品牌
突出梵净山周边主要产茶县,融入苗族文化特色,以“梵净苗岭·茶香松桃”为主题,策划拍摄松桃茶产业电视广告宣传片,在市、县电视媒体重要时间段播出。广泛利用网络、报刊、街道灯箱、高炮广告等宣传媒介宣传“中国名茶之乡”“梵净苗岭·茶香松桃”。充分利用松桃微TV、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宣传广而告之“请您喝杯家乡茶”“梵净苗岭·健康苗茶”视频。
坚持组织重点企业参加各级各类茶博会及展会活动,持续展示推介了生态、有机、健康的松桃茶叶产品。积极参加省市组织“品黔茶·赏樱花”万人品茗活动、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暨茶产业博览会、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北京国际茶业展、“黔茶出山·风行天下”推介、“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等展示展销推介活动。争取主办“铜仁市第三届‘梵净山杯’手工制茶及茶艺技能大赛”。
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的“六进”活动,引导形成全社会饮茶、爱茶、关心茶的良好氛围,挖掘县内内需市场潜力。组织培训组建一支《苗岭茶韵》县级茶艺表演队伍,长期在县内外开展茶文化展演、推广服务。组织编纂《松桃茶全书》,全面收集整理松桃茶产业发展历史。
强化市场渠道,提升产销衔接
大力挖掘县内茶叶市场潜力,支持茶叶企业产品进入机场、高速服务区、旅游景区、宾馆酒店、餐馆、超市、烟酒店、农贸市场等销售,引导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办公用茶、会议用茶采购县内企业产品,鼓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消费本地茶叶产品。扶持城区、景区、茶叶园区茶楼茶馆建设,发挥茶楼茶馆在引导饮茶消费中的主流作用,支持茶、水、器一体化发展。
完善“苗家购”电商平台建设,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品牌电商合作协作。加快乡村电商服务中心和站点建设,开展茶叶企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微信营销、农村淘宝销售培训,着力推广网络销售渠道,增强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
强化日常监管,提升质量水平
严格执行“贵州省茶园禁用农药品种名单”,包括39种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15种国家明令禁止在茶树使用的农药和63种贵州省茶园禁用的农药共117种农药,确保全县茶叶产品农残不超标。
示范构建茶园立体生态系统,增强茶园生物多样性,以茶叶园区、个性化特色茶园为重点,在茶园中配置银杏树、桂花树、樱花树等树种,种植紫云英、黄花苜蓿、除虫菊、黄花菜等植物,示范建设林一灌一草立体茶园。在新植茶园或幼龄茶园推广行间种植白三叶草、鼠茅草等,以草抑草、以草治草。
强化组织方式,升华利益联结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茶产业发展组织方式,筑牢茶产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培育辐射带动、吸纳就业、合作发展、入股分红等四种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群众分享到茶叶产业的发展红利。着力提升一批茶叶企业的辐射带动、吸纳就业能力,巩固发展茶产业辐射带动、吸纳就业的利益联结模式。示范推广一批合作发展、入股分红的茶叶企业(合作社),通过茶产业二三产连接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茶产业助推“留雁行动”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开发创业30人以上,涉茶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以上。增强茶产业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带动农户及贫困户的带动能力。
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21.02万亩以上,投产茶园面积达到18.8万亩;创建欧标茶园基地1.3万亩,推广优质茶叶专用肥示范基地1.3万亩,开展茶叶机械化采摘示范基地2.6万亩,实施茶园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3万亩;幼龄茶园管护达到100%,低产茶园改造达到80%,管护碾茶(抹茶)原料基地0.6万亩。(杨智勇)